“三无”中职生警示义务教育质量
■肖六芹
众所周知,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生源成了各地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要解决的头等问题。这一问题在高中学段学位数量丰富而初中毕业生数量又明显偏少的地区尤其突出,相当多的中职学校不择手段地抢夺生源,机关用尽,状况百出。
很明显,没有选择普高者,基本上是学业基础太差,已经没有学习信心,完全放弃了学业追求的学生。用教育圈子内流行词来说,他们都是“后进生”“潜能生”。其间,当然也有一些学业不是很突出却也还过得去的学生,他们“曲线行进”,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中职学校的对口升学班就读,目的是避开普通高考之激烈,通过相对容易的路子获取上大学的资格。这一部分学生不在本文论说之列。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不是对口升学,而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学生情况如何呢?笔者归纳了一下,觉得被中职学校所“网罗”的这些学生普遍具有“三无”倾向。
一是无目标。千万不要轻易地认为,这些学生到了中职学校,自然就有学好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志向,确立了提升文化水平、练好某一种专门职业技能、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好好发展的目标。要知道,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上不了普高,年龄尚小而无他处可去,十分勉强地到了中职学校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一种学点东西,将来凭职业技能做事谋生的打算。十五岁左右的年龄还不够大,他们倾向于在中职学校过两年日子,长到十七八岁再说。志向未立,目标空虚,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在他们当中非常严重。
二是无基础。所谓无基础,是指这些被中职学校“网罗”进来的学生,其各相关学科的学业水平根本达不到初中毕业的标准。笔者执教这些学生,体会不可谓不深切。语文不能完整地默写两三首古诗,数学做不好一般的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英语认识不了百八十个单词……如此水平者在一个教学班不只两三个,而是有一片,甚至成了主流!
三是无心情。“无心情”这里专指这些学生中很多人没有学习的心情。试问,他们如此之差的学业基础如何造成?这绝非一天两天,而是多年恶化的结果。从小学到初中,因着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他们或贪玩,或沉迷于所好,又缺少有效的外力矫正,学习心情渐渐荡然无存。没有心情学习导致学业断层,学业一断层就更没办法进一步学习,心情于是更坏,恶性循环,终至如此。照笔者看,无心情是一种内在的、难以克服的、顽固的坏习惯,它往往比无目标、无基础更具有致命性。无学习心情的学生,其直接表现就是沉湎于自己所爱不能自拔,玩手机、睡觉、游荡,对学习无丝毫兴趣,内心拒绝参与学习活动。
中职学生“三无”现象的普遍存在,使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及一系列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单靠中职学校无法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
“无目标”问题的解决,有赖社会机制、社会观念的革新,使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学校教育真正得到尊重,从而唤起学生的仰视与追求。
“无基础”这一问题,警示九年义务教育不只是数量目标,务必面向全体达到质量标准。面对这一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笔者提倡课堂教学要给执教者充分的自主权,根据学生实际定目标、选内容、降难度、择方式,去构建和谐的教学局面,拘泥于课程体系和理想化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缺乏地气、脱离现实的非理智行为。
而要解决“无心情”这一问题,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管理也许有点效果。比如规定学业不达标者不能毕业,不推荐给用人单位,这样让学生产生敬畏,从而约束自己投入学习中。可惜目前因生源不畅这一现实,以及当前人力市场的不完善性,中职学生入口敞开,出口也不设限,通常连毕业证、就业推荐也不被社会和学生本人看重,单单学校方面来实施这一学业管理,其有效性显然微小。
提出中职学生的“三无”现象,并非骇人听闻。如何进行综合治理,改变这一状况,是非常重大的一项课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一职业中专)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