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四成非京籍学生”彰显公平进步

2015年06月04日09:0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四成非京籍学生”彰显公平进步

  ■杨朝清

  根据北京市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时间安排,小学入学信息集中采集于5月31日结束。截至5月31日24时,北京市对159766名儿童进行了信息采集,其中京籍99673人、非京籍60093人,占近四成。(中国新闻网6月1日)

  近年来,非京籍儿童入学问题在舆论上屡遭质疑,归根结底在于触碰了老百姓关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在现实的挤压下,一些非京籍儿童被送回老家,成为“隔代寄养”的对象。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让孩子留在身边上学,成为许多非京籍家长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

  只不过,要让理想照进现实,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格局下,一旦将非京籍儿童入学完全放开,势必会对现有教育格局形成猛烈的冲击和破坏,引发新的矛盾和社会冲突。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占比提升意味着非京籍儿童拥有了更多入学机会。数据变化的背后,隐伏着北京相关部门在推动非京籍儿童入学上的努力和付出。虽然和老百姓的教育诉求相比有差距,但每一点改进,都值得鼓励,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期待。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老百姓固然要体谅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公共部门也要有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用制度的护佑和社会的温情为非京籍儿童入学创造便利条件,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尊重和回应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最大限度地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公约数,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只有弥合“碎片间的缝隙”,让非京籍儿童的入学权利不断得到保障和增强,才能给予他们的人生更多的光亮和温暖。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教育的质量和成色不仅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他们对公共服务的社会认同。扩大非京籍儿童入学、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公共部门发展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和人文关怀的重振。只有将“制度补血”和“弱势补偿”落到实处,非京籍儿童入学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出路。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