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把游戏决定权还给孩子

2015年05月31日09:10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把游戏决定权还给孩子

  ■蒋艳红

  在开展“筒芯再造”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只有走进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把玩什么、怎么玩的决定权交给孩子,才能让孩子获得更有意义的成长。

  原始实践:活动预期“未达成”

  学期初,在“筒芯再造”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纸筒芯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筒芯再造”艺术创想活动,意图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艺术创想的快乐和魅力。

  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情况,将活动室设为三个区域。拓印区:改变纸筒的形状后进行纸筒百变拓印,并尝试利用辅助材料进行添画。造型区:尝试运用两个及多个纸筒芯拼搭不同的造型。连接区:运用纸筒芯切割后的横截面,连接成创意花窗。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后发现,孩子们愿意投入其中,但热情不够;孩子们尝试各个区域活动内容,但持续时间不长;孩子们尝试创想制作,但想法单一、创意不够。这与我们所预期的活动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偏差,预期目标无法真正达成。

  共同思考:游戏活动“大变身”

  我们对原始方案进行重新审视:设计活动之前是否关注到了孩子们的原有经验?活动内容是否来自孩子们的生活?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孩子们的思维参与?

  接着,我们走进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把玩什么、怎么玩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在“我想要怎么玩”的谈话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秋游地点“绿光农场”存留着兴趣,其中的游乐场、采摘区、童话式建筑等,是孩子们谈论的焦点。在他们的同伴交流、绘画作品、手工制作中,不经意地会有和“绿光农场”相关联的元素出现。于是,以“绿光农场”为原型的立体式“新农场”建造主题应运而生了。

  带着思考,我们开始全面整改,对原活动的主题、进入方式、区域内容、指导策略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一场“筒芯再造”变身记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这时,活动主题由“筒芯再造”变为“筒芯再造新农场”,活动主体由“老师做主”变为“幼儿做主”,活动内容由拓印区、拼接区、造型区变为牧场区、建筑区、采摘区等,活动价值由“制作活动”变为“游戏活动”,活动评价由关注“活动结果”变为关注“活动过程”。

  关注经验:与幼儿“共成长”

  关注幼儿内在经验——“激活”。“新农场”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保持共同思考,充分关注孩子的内心,激活孩子的内在经验。其间,教师将自己的身份在群体中逐渐隐退,把幼儿推向前沿阵地,真正做到了孩子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尽可能多地释放空间给孩子,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来做,决定权都交还给孩子,形成一定的计划后,孩子们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在游戏活动中慢慢转变为现实。

  关注幼儿经验来源——“鲜活”。“新农场”游戏活动的主题来自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孩子刚游玩过“绿光农场”,有能力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对现实经验进行再现和加工。“农场”里的场区、动植物、建筑物等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整体,在孩子们眼中,这里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也就对孩子产生了吸引力。

  关注幼儿经验迁移——“灵活”。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论”中提出:经验可以不断积累、重组和改造,从而获得发展。在“新农场”再造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原先的计划,在游戏推进的进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有原有经验的再现,也有自己大胆创想出来的“新农场”。

  关注幼儿经验提升——“快活”。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决策、计划、调整,不断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有价值的、不断重组的连续经验,使经验得以更新、提升,心智获得升华。伴随着孩子们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成就感被激发,快活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作者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王李(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