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姚树人与世长辞 走完“求实”一生
5月26日,86岁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树人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姚树人一向不是公众视野中的“名人”。他在195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滴火箭燃料,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技术解密后,姚树人的妻子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做什么。
姚树人的葬礼在5月28日举行,按照他的遗愿,一切从简,不收花圈,不收礼金。他的母校天津大学闻讯后送去一幅挽联,内容极尽简洁:“姚树人校友安息!”
多年以来,姚树人是天津大学引以为荣的校友之一。1950年,他以天大前身北洋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提前毕业,成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批军人。
在一篇追忆求学时代的文章中,姚树人自述,他自幼丧父,家贫,靠在天津当小学教师的姨母资助读完了中学,1947年从天津铃铛阁中学毕业。在他非常想求学、家中却无力供他的时候,听说国立大学设有20%的奖学金名额,就报考了国立北洋大学。当时北洋大学单独在全国招生,报名几万人只录取500人,其中100人可以获得奖学金。
1947年,姚树人以名列化工系奖学金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北洋大学。入学后,他日夜发奋读书,一年后以总平均分超过90分的成绩获得了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秀峰奖金”。
尽管一生都未出过国,但他精通英、德、俄、法、日5国语言。姚树人读中学时,天津是日占区,他被迫学习了日语。英语、德语和俄语则得益于他在北洋大学的学习。
姚树人曾回忆,北洋大学是按照美国大学的标准办学,上课的教材全是英文的。“我听课记笔记尽量用英文。我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全部是英文,未出现一个汉字,这是我为了锻炼英文写作能力而强迫自己这样做的。到了高年级,我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以丰富词汇和了解国外科技水平。北洋大学的选修课有第二外语。我读二年级时,德国女教师赵林克悌开了德文和俄文选修课,她在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德语。很多最初选修德文的同学因听不懂而离开教室,一年过去,坚持听课到底的只剩下3个人,我的德文修完6个学分,考试成绩为96分。”
1956年,我国招收首批副博士研究生。姚树人回忆,当时统一命题的英文试卷有十几页,词汇涉及文、理、政治、时事诸多门类,他顺利完成答卷,得了99分。
每每提及母校,姚树人都会强调,校训“实事求是”令自己一生受益,“它是我为人、做事、治学始终不忘的一条原则”。
1958年,他参加卫星攻关任务,负责燃料研制,查阅了大量外国文献。钱学森不顾苏联专家的反对,决定我国的卫星采用美国先锋号使用的燃料UDMH(偏二甲肼)。然而,美国对此燃料生产技术保密,我国必须自行研制和生产。据姚树人回忆:“我们在做二甲胺亚硝化反应时使用了混有三甲胺的二甲胺做原料(这种原料得来方便而且廉价),理论上三甲胺是不能和亚硝酸反应的。但是,出乎我们的预料,反应产物亚硝基二甲胺的产率按二甲胺计算超过了100%,起初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因为在有机合成中,80%的产率就是很高了。我们反复进行实验,结果产率总是超过100%,有时高达120%。科学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经过多次认真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终于发现了在一定条件下三甲胺能够参与亚硝化的这一新的化学反应,并对反应机理做了解释。”他的手掌里,留下了在研制固体燃料聚胺酯时的玻璃碎片。
生活中,姚树人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还有深厚的书画功底。他多次在世界邮展上获得金奖,他以英文编组的两部邮集参加了2003年第16届亚洲邮展,分别获得了金奖加特别奖和镀金奖。北京奥运会前夕,当他得知国际奥委会时任主席萨马兰奇也是一位“邮友”时,专门绘制了一副萨翁的肖像手绘封,并寄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此后,他和萨翁先后5次书信来往,结下了一段集邮缘。
2011年,在毕业60年之际,姚树人挥毫泼墨,给母校师生写了一幅字,上面只有4个大字:“实事求是。”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