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米坡小学的翻身仗
■张小兵
碗米坡小学地处湘西自治州最大的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上游数百米处,这里一湾酉水河荡出了一片景色优美的桃源胜地,一条水泥路承载了远近乡民的买卖盛会。上游20分钟船程便是土家民族文化遗址——八部大王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那里都会举行隆重的土家庙会,用以祭祀土家先人八部大王。不错,这是一方地地道道的土家湾,住着一群地地道道的土家人。婚丧嫁娶,也是“土”味儿十足。传统乐队便是“溜子队”,四个人用铁或铜制的溜子乐器打出节奏鲜明富于变化的土家溜子。
然而,土家文化氛围的浓烈,却曾经一度让碗米坡小学头疼不已。学生大都习惯土话与方言,学校普通话教学阻力较大,加上家长忽视子女学习文化知识,教学质量难见成效。更令人头疼的是,城镇化导致生源大量流失。直至学校里来了彭图友校长,这些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彭校长觉得光抓教学行不通,于是决定以继承和发展土家传统为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出色,以“土化”求“开化”。很快,学校广播唱起了土家山歌,学校师生穿起了土家服装,学校大课间跳起了土家摆手舞,甚至引来上百万的捐款,用于土家风情楼的建设。尽管校长换了好几任,但每一任都不忘坚持土家文化进校园这一办学特色。
现任校长王兆胜也是这一办学理念的拥护者和倡导者,他在这里做了多年的行政副校长,升为正校长之后,更是将学校土家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得红红火火。记得2005年那会儿,我在碗米坡小学读六年级,当时王校长便教会了我打土家溜子,回想那时,现在对老师所教的书本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这打溜子,记忆尤为深刻,以致2013年我师范毕业回到母校任教,就能够毫不费力地接起学校溜子队的教学任务了。多年过去,王老师仍然不肯歇息,一如既往地亲自传授打溜子这一土家传统技艺,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虽然这对他们的考试似乎没有多大帮助,虽然他们毕业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接触到这样乐器,但至少对我来说,作为其中的一员,作为他的弟子,作为土家人的一分子,是非常珍视这一段儿童时光的,他所带给我们的快乐,留给我们的记忆,唯有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最难忘。说起来,打溜子这一技艺还是王老师走遍远近乡邻,从土家艺人口中,抄录整理成乐谱,到处拜师求学得来。我想,这校长当的可真不容易啊。
如今,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多年之后,那别具韵味的三层土家风情楼在校内立了起来,红墙黑瓦,檐角飞扬,将土家吊脚楼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在这片水湾显得那么熠熠生辉,风情万种。风情楼里面设有土家民俗操作室、实验室,土家农具展览室、体验室,土家溜子传习室等,整理了土家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收集了土家族上百件的生活用具,保存了土家族人一个世纪的生活印记。尤为可喜的是,经过历任校长与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碗米坡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不仅新增了少年宫、学生宿舍、风情楼、食堂,还开设了幼儿园,并且每间教室配备了班班通;自土家文化进校园起,就开发了校本课程,如土家溜子课、土家语双语课堂,还在各功能室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近年来,学校也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丰富的课外活动、多彩的课余生活、兢兢业业的一线老师、每天睡前还有好听的故事陪伴进入梦乡,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来这里上学呢?所以,这些年来,学校生源稳中有升,教学质量不退反进。可以说,借助传统文化进校园,碗米破小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小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