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农村教师培训:浇水要浇到根上

2015年05月28日09:0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农村教师培训:浇水要浇到根上

  ■本报记者 柴葳 5月27日发自北京

  “套用管理学上的一句名言,对农村教师培训来说,教会一只火鸡上树和找到一只松鼠,哪种途径更为适切?”5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总结会暨中国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培训模式研讨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抛出了这个问题。

  该项目实施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依托“导师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即时、现场、持续的培训和适切、本土、持续的专业支持。

  5年时间里,四川的青川县、苍溪县和甘肃的西和县、平凉崆峒区等4个项目县(区),各自建立了一支能够胜任导师工作、本土化的导师团队,通过深入项目县全部578所小学和教学点现场诊断、示范、合作研修、解决问题等,探索并实践着一种新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导师深入课堂教学一线时,如何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何指导教师研究和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有效方案,是导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满足教师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即与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为教师提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指导建议。

  “以前办教师培训办成了接待站,基层教师一批批地送出去学,学完有多大收获?把农村在岗教师都换成大学生显然也不现实。我们认为,只要提供适切的专业支持服务,每名农村教师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关键是这种支持服务‘浇水要浇到根上’。”当2012年项目发展到第三期,将教师服务体系和导师制扩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时,郑新蓉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甘肃省西河县导师郭守城第一次来到何坝学区的张杜教学点时,学校的情况一度让他犯了难:全校有一至三年级学生42名,还附设一个22人的学前班,而仅有一名教师及若干社会聘用人员。对于这样的教学点,如何建立需求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何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经过与教师、学生的深入接触,郭守城找到了复式教学培训这条路径。通过培训,让教学点的教师除了遵循教学常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编班、排座位、排课表,甚至备课、上课、辅导都要用表格进行精心规划,课堂教学也要动静恰当、过程有序、搭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郭守城和教学点的教师一起感受了实践培训的魅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培训处副处长王炳明坦言,以往一提到教师培训模式,人们更多地想到办班、面授、集中培训,把教师们请出来,到大学听报告,其实很难解决问题。

  “能不能把培训前移到讲台现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王炳明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学历补偿、90年代后的集中于知识理念更新的教师培训,到21世纪“国培计划”实施后开始聚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我国的教师培训走过了三个阶段,面临的内容变革、强化实践性、注重接近性、趋向常态化的种种需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处长苏丽文说,探索延续性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进而从教师的角度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该项目的出发点。

  郑新蓉觉得,如何让从前浮在县一级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沉下去,通过建制式、专业化的输入式教师实践培训真正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是这5年他们一直在探索的。

  “全国1200多万名教师中有300多万名乡村教师,从总体教师培训的规划上,重心要转向乡村教师。”王炳明透露,“国培计划”今年将从三类项目扩大到五类项目,涵盖脱产培训、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项目、乡村教师访问名校和乡村校园长培训。在教师培训综合改革方面,国家也将出台教师培训学分管理、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改革等创新举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