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资助孩子,他一天吃两顿白菜
2001年,冯胜胜得到了一个到北京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此时,他的月工资也降为每月400元,而孩子们小学费用是每人每年80元,中学费用是每人每年600元,这笔钱要到哪里去筹?一个字,就是省。冯胜胜的大学班主任告诉记者,她经常看到冯胜胜只吃一份米饭和一个素菜,当得知他在省钱资助孩子上学时,办公室的老师就经常准备一些零食,喊他过来打打牙祭。省下来的不够,就把父母补贴的也贴进去,苦了自己,冯胜胜硬是没让一个被资助的孩子失学。
到了找对象的年龄,冯胜胜把资助沽源孩子当成条件提出来,向对方先摊牌,先后谈了几个,都因这个多出来的“负担”,对方提出了分手。但还是有好姑娘理解了善良的冯胜胜,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令人感动的是,结婚后,妻子理解他,只让冯胜胜承担家里的伙食费,其他费用由冯胜胜自由支配。
3 感动家人,一起资助远方的孩子
在最艰难时,在求学的冯胜胜甚至连续吃了几个月的馒头,放假回家时,看着消瘦的儿子,母亲心疼不已。经过商议,父母决定由他们和冯胜胜的两个姐姐承担一部分沽源孩子的读书费用。在大学期间,冯胜胜看到不少贫困家庭的学生,非常节约。为此,他又开始帮助起这些学生,四年的时间,他帮助130多个学生找到了勤工俭学的岗位,也让他们的家庭大大减轻了负担。而他本身发奋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寄给那些需要资助的孩子。
难关一个个地闯过去了,2007年,冯胜胜的妻子摔断了腿,一年内做了7次手术,高昂的手术费让他捉襟见肘,而这一年,沽源孩子的学费达到了1.2万元。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咬牙挺了过来。
4 幸福回忆,一辈子无法忘记
接受记者采访的冯胜胜说,他脑子里经常浮现出这19年来的助学历程,虽不是一帆风顺,但换回的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幸福回忆。因为看到了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信中向他汇报学习的快乐与进步。
在冯胜胜家的纸箱里,收藏着1000多封信件,这些信件承载着那些被资助孩子的心声,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和收获与这个大哥哥分享。而读着这些来信,冯胜胜经常有一种感动,他感觉那些质朴孩子以信作沟通的桥梁,是对他很好的一种回报方式。通过这些信件,冯胜胜知道哪个孩子想外出打工,需要劝阻鼓励了;哪个孩子开始学英语了,他要寄去收录机和英语磁带。
19年来,冯胜胜先后6次去沽源看望这些孩子。“有一次去沽源,我看到一个被资助的孩子家里的相框里,正中间竟然是我和妻儿的全家福。这对我触动很大。这些孩子都把我当成家里人,我是绝不可能放弃他们的。”冯胜胜动情地说。在向记者回顾19年来的助学历程时,今年已45岁的冯胜胜眼睛有些湿润,他说,自己的能力有限,但这些年来,正是因为有这些孩子,有过这些资助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丰富起来。“我还将继续下去,只为那些需要的人,改变他们的命运,也同样改变着我自己。生命不息,助人不止。”冯胜胜如是说道。(扬子晚报记者 梅建明)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