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星你》火了“虫洞” 有了冷知识,生活更热闹【2】

2014年04月08日0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星你》火了“虫洞” 有了冷知识,生活更热闹

  从“菜市场博物学”走来的鱼类学家

  李昂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鱼类系统发育和进化的博士,也正是他,替人类操心起了“带鱼在水中为什么要立着”的问题——“通常观察到带鱼‘立着’的状态,是它们静栖的时候。带鱼身体修长,目标相对较大。有猜测认为,它们在水中经常保持竖立状态是在隐藏自己,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太多严谨研究的支持。也许带鱼竖立仅仅是为了节省消耗,毕竟保持长长的身体始终水平,相比竖直状态需要更多能量。”

  对一个并不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85后的李昂能对带鱼抱有如此大的兴趣实属不易,归根结底,源于“爱吃”。“我对海洋生物的认识,是从餐桌上常见的东西入手的,俗称‘菜市场博物学’”。

  他恨不能在所有吃过的鱼上都贴张学名标签,比如鲅鱼水饺中的鲅鱼,学名蓝点马鲛;“国民海鱼”中的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北方饭桌上的沙丁鱼,往往不是真正的沙丁鱼,而是科鱼类……李昂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总要去逛逛当地的水产市场,就相当于逛海洋馆。发现没见过的鱼类,我就回去翻书查阅对比,时间长了,会积累很多分类学的经验。”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启蒙读物的李慕乔,从小就知道“人的肠道长度是身高的3倍”之类的冷知识。现在已是外科医生的他,喜欢在与朋友吃饭时解释:“为什么人刚刚开始吃东西就会觉得热呢?这不是消化食物产生热量,也不是食物的热量传到人身上,而是吃东西的行为本身会让肝脏产热,称为食物的特殊热动力效应。”朋友们听完这番理论,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哇,你懂得真多”,二是作木然状。

  李慕乔有一个师兄,网名“帕格尼尼的左手”(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左手技法出神入化——记者注),从名字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本职工作也是外科大夫的他在医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看名画猜病症。他在微博上发起讨论:“卡拉瓦乔的《圣安德烈的殉难》,左下人物显然有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为此,他专门做了一份长达184页的英文演示文稿,来分析一系列名画中的人物都有病。

  李慕乔说:“每天学一点知识,不管冷的热的,总比听离婚出轨的明星八卦有营养得多吧!”

  《星你》火了“虫洞”,冷知识也有变热时

  前不久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让一个科学名词“虫洞”大热。都教授利用虫洞和女友频频相会,观众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异星恋”,却为一个新问题困扰——什么是虫洞?教科书上说:“虫洞是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但执着的观众们显然并不满足,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虫洞里能持续停留吗”、“虫洞有多厚”、“虫洞能制造吗”等问题源源不断,虫洞一时间似乎成为显学。

  李慕乔说:“知识的冷和热本来就是相对的。雾霾现在人人关注,连其颗粒形状都有了放大1000倍的图片,但几年前谁知道呢?其实《十万个为什么》里的‘气象’分册,就讲到过雾霾。还有,马航事件后,大家开始关心海洋学中的洋流,因为从洋流流向可以回推坠机地点。”

  有的冷知识因为新闻而一时热门,但如此良机并不多,这时候,也可以换一种思路来传播。比如在每个人都关心健康的当下,健康知识却仍然处于“科学”与“传说”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在果壳网的“流言百科”频道,一群科学家用最冷门的知识,回答了最热闹的问题。

  “冰糖梨水能止咳润肺——错。梨补充水分不假,能缓解干燥引发的咳嗽,但是梨中并没有特殊的可以止咳的成分。”“吃黑巧克力能减肥——错。黑巧克力中钠和糖的含量低于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但是脂肪含量(尤其是饱和脂肪的含量)还是很高。”

  李昂关于鱼类的知识源于餐桌,最后也回归到了餐桌。和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他经常会突然指着一盘鱼说,这是某某鱼类。“一开始大家觉得好冷,后来我发现换一种方式,别人就会感兴趣。中国人对物种往往会问三个问题: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按这个思路,看到带鱼时,我就跟妈妈说,宽带鱼和窄带鱼品种不同,宽的没窄的好吃,然后再延伸到鱼类学就自然多了。”李昂得意地说。

  还有的知识着实冷到极点,却也因为网络的娱乐精神而意外地热了起来。一种热带海洋鱼类“翻车鱼”,没几个中国网民见过它的真身,却因为一条关于“翻车鱼死因”的热门微博而为人所知:“翻车鱼死因一览:阳光太强死亡;水中的气泡进到了眼睛,紧张过度死亡;因为在附近的小伙伴死了,打击过大死亡……”李昂看到这条微博后,特地撰写长文,有理有据地逐一反驳了这些观点,算是为翻车鱼挣回了名声。

  李昂在文章最后充满感情地写道:“近年来翻车鱼的数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各种奇葩的死法,而应该归咎于人类的行为,它们是典型的渔业兼捕受害者。翻车鱼远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然而这个可爱生物未来生死存亡的命运,却牢牢地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