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围观大学流行文化 一代人的大学,一代人的青春【2】

2014年03月31日15: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围观大学流行文化 一代人的大学,一代人的青春

  “70后”:武侠风“吹”开封闭而好奇的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还没有纯娱乐性的影视剧,当时四大名著被拍成电视剧,很受大学生的欢迎”,1990年考入河南大学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教师张厚远介绍,他们寝室没有电视,为了一集电视剧,就想尽办法到老师家里或者附近的同学家里去“蹭”看。淮阴师范学院政管学院的教师金华是个标准的“70后”,他笑着回忆说:“之前因为各种政策的限制,没有接触过港台剧。当时因为好奇,喜欢看琼瑶剧、金庸的武侠剧,像《梅花烙》、《射雕英雄传》之类的,大陆剧就看《渴望》。那时候家里人比较保守,看琼瑶剧不是那么方便就常常在晚上偷偷看,可是像《射雕英雄传》这类武侠片一到播出时间就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淮阴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任燕本科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度过了大学生活,她心目中的大学流行文化竟然是跳舞。每逢周末,学校都有舞会,场场爆满,而且学校之间的联谊活动很多,听着邓丽君、刘文正的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互动也在舞步和闲聊中建立起来。不会跳舞的人,就去看电影,学校礼堂里的电影票不贵,逢场必满。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片都是全班出动。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催生了一种职业,租书屋、碟片社。这些出租屋一般都在大学附近,里面的刊物以盗版的港台文学居多,女生们把琼瑶、亦舒的书看做心头好,男生们则封金庸、古龙、梁羽生为“绝代风流”。由于租书屋有时间的限制,挑灯夜战,在宿舍走廊下看完几本是常有的事。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李德奎记忆犹新,“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去录像厅看港片,2元钱一张票,可以看一整天”。1979年出生的李德奎实际已经接近“80后”,“那时候周星驰和成龙的片子非常热,《赌圣》等都是大家热衷谈论的焦点”。

  “80后”:在选秀热与偶像剧中释放梦想

  新千年之后的文化形态变得更加多元,有人热衷看剧,有人喜欢青春文学,流行不再是一个模样。

  “我那时候看剧主要是因为同学的介绍才看的,像台剧《流星花园》、韩剧《爱上女主播》我都看过,看完之后就想要是能有一个像偶像剧中的男主角一样完美的男友那该多幸福啊!”这是属于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杨惠的青春,她毕业于云南大学,“偶像剧是我的‘菜’,我们追剧的时候没有网络就去租碟,租不到就买,常常熬夜看剧,有时候一部剧要连续看几遍才过瘾。”2001年,一部经典的《流星花园》风靡了整个大陆,现在的“80后”们依旧会时常哼起“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的曲调,重温他们那时的青春与爱情。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辅导员张培就是其中之一,是典型的“80后”,1982年出生的她,2000年考入长江大学,爱时尚,爱看流行剧,她当时专门买了一个本子,用来收集《流星花园》的贴画。

  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开播也开启了大学宿舍里的“观秀”时代,李宇春、周笔畅等明星的一众铁杆粉丝也从“80后”群体中脱颖而出,一个宿舍8个人围着一台录音机听直播的场面并不久远。宿舍里没有电脑与电视,收音机是最爱。“网吧”大约在这个时期形成,“包夜”这个说法也从“网吧”里传出来,似乎一夜之间,学校附近诞生了若干“网吧”。大学生的“网吧”活动停留在“男生联网打游戏,女生通宵看韩剧”阶段,第二天早晨的第一节课,互相打着哈欠议论的是谁的“CS(网络游戏)”水平怎样,谁在“网吧”里为了《蓝色生死恋》痛哭流涕。也有一帮小众青年,开始琢磨“榕树下”等文学网站,比起参加当时“新概念”作文比赛,这个仿佛更靠谱些。

  那个时候,淮阴师范学院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组织了一系列契合学生实际的社团活动,学校开展了“十大校园作家评选活动”,通过学生投票及文联专业评委点评等方式评选出校园里的文学明星。早在2003年,当时的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团总支及社会工作者协会就举办了“大学生CS大赛”,火红了学校的几大战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