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逸夫教学楼
沈阳建筑大学逸夫楼
小东路第二小学逸夫楼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逸夫科技馆
辽宁省实验中学逸夫图书馆
-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 刘海臣 张诗尧 王舜天 摄
3万逸夫楼遍布全国,网友纷纷在微博“点烛”悼念
邵逸夫不是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是持续的捐赠,为他在各地赢得“大慈善家”的称号,中国高校里处处可见的“逸夫楼”就是明证。
据统计,从1985年起至2012年,邵逸夫的教育捐赠项目共捐出47.5亿港元,捐建项目6013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共有以逸夫命名的楼馆近3万座。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未经教育部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50年以上。
邵逸夫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邵氏基金会,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会。教育是他慈善的重要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TVB易主的过程中,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事实上,这样的慈善,邵逸夫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中国内地,他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另外,在旧金山也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旧金山政府为了嘉许邵逸夫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在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所说:“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昨日,许多网友纷纷在微博上点烛悼念,感叹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座逸夫楼”。并有学生专门建了悼念邵逸夫的网页,呼吁学生都来“点蜡烛”。综合《新京报》新华
或许他们从来没见过邵逸夫先生,或许关于邵逸夫这个人他们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用一位同学的话来说,那就是“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在沈阳,邵逸夫先生捐助了5座逸夫楼,有的用作科技馆,有的成为了图书馆。不管用途如何,逸夫楼确实让很多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东北大学逸夫楼:
接受捐助800万港币
据东北大学校方介绍,该校的逸夫教学楼是第十四批邵氏教育赠款建设项目,建设规模10200平方米,框架式结构,楼层四层,内设现代化教学170人教室10间、135人教室11间、105人教室14间,可容纳学生4000余人。
当时校方共接受邵氏基金会捐赠800万港元,学校配套资金1352万元。据了解,逸夫教学楼2000年5月开工,2001年11月竣工。邵氏基金会分两次拨款,每次各400万港元,总计捐助800万港元。逸夫教学楼建好之后,成为东北大学重要的教学场所。
昨日,记者在东北大学的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名老家在南方城市的同学。他告诉记者,当他得知邵逸夫先生离世的消息后,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缅怀一下邵老先生,“以前我都是在寝室附近的图书馆上自习,现在我准备去逸夫楼上自习,以此来缅怀一下老先生,愿他一路走好。”
沈阳建筑大学逸夫楼:
大约有1500余学生在此上过课
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里,也有一座被命名为“逸夫”的教学楼。昨日,记者从校方了解到,这栋逸夫教学楼始建于2008年,于2009年投入使用。当时邵氏基金会共捐助资金300万港元,总造价为980万元人民币。
这栋逸夫教学楼占地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为四层建筑,其中一、二层主要用于环境学院的实验室,三、四层则为一些设计院与研究院,从投入使用以来,大约有1500余学生在此上过课、受益。
此外,据校方介绍,当年是学校方面向上级部门申请,然后也通过邵氏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考察,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沈阳建筑大学的逸夫教学楼拔地而起。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逸夫科技馆:
学生喜欢做公益的邵逸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逸夫科技馆于2008年动工,建筑面积16188平方米,逸夫基金投资300万港币,学校后期捐资2200万。
昨日,记者在科技馆附近看到,它的门前挂着两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牌匾,分别为“物理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据了解,科技馆为四层式阁楼,馆内集教学、实验、科研为一体,每年无数的实验在这里进行,也有数不清的实验成果诞生。为了提高科技馆的使用率,一部分艺术考生也在这里持笔挥洒。
“2008年5月份开工,年底竣工。”学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10年前后,逸夫基金的人还曾到学校进行一次考察,确认这些钱的确是用在了学校建设上。他表示,这么多年来,逸夫科技馆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实验用途,在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开始接触这个楼,只觉得这个楼的名字很好听。”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后来他发现好几个学校都有逸夫楼,才开始关注邵逸夫这位老人。最让他感动的并非是老人在影视方面的成就,而是在公益上的付出。“听说他做公益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他说自己喜欢、尊重这位老人,骨子里就散发着善良。
省实验中学接受捐助80万人民币,
逸夫图书馆现藏书12万
省实验中学逸夫图书馆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共5层,由逸夫基金捐资80万人民币,剩余320万由省教育厅拨款,1997年暑期落成并投入使用,现藏书12万册。
昨日13时,在逸夫图书馆5层,100多名学生伏案学习,安静的教室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10多年来,逸夫图书馆对省实验毕业的孩子们有着特别的意义。”学校语文教师崔老师告诉记者。图书馆馆长马忠平回忆,当年学校也有不少藏书,但图书馆条件比较简陋,申请来这笔捐资,对学校来讲是一件不小的事儿。后来图书馆建成后,工作人员还专门把图书馆内外都拍了照片,录了视频,传给基金会方面,如今逸夫图书馆藏书已有12万。
小东路第二小学是逸夫小学,
“他把土炉子楼变成暖气楼”
沈阳市大东区小东路第二小学也是逸夫小学之一。说起当年建设逸夫楼的情景,学校部分老师印象深刻。学校蔺老师坦言,那一年正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现在算起来他的工龄和逸夫楼同龄。
“我到学校的时候,学校条件艰苦,冬天取暖还是土炉子,后来听说有人要捐资给学校翻建。”蔺老师说,“从1994年重新翻建学校到1995年学校建设完成,最大的变化就是告别了原来的土炉子楼,学生们住进了有暖气的教学楼,条件有了很大改变。”
学校现任书记付蓉告诉记者,学校始建于1966年,1994年由香港邵逸夫先生增资重新翻建。“当年逸夫楼建设的时候是马校长,如今学校换了几届校长,但有关逸夫小学历史沿革一直没变。”
通过昨日记者走访多家学校的反馈来看,在沈阳拥有逸夫楼的5所学校,因为正在进行期末考试,所以暂未举行纪念邵逸夫先生的活动。(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李敏 记者 杨兴 马晓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