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引发研修方式新思考——“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
“浸润式”研修模式刷新教研员成长体验
“办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做事的标准。” 在11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第一期总结和第二期启动会”上,该校校长罗滨在报告中向与会专家、教师这样描绘学校的发展愿景。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流的努力方向,有着胸怀一流责任的态度,有着一支向一流努力的团队,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这次“海淀区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实践中,探寻教师教育的新路径,也引发了研修方式新思考——“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更为优秀教研员的成长探索出一种新型研修模式:“浸润式”研修模式。
“四个一”任务驱动项目推进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淀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研和培训的质量,实现进修学校、一线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提升教研员和培训者队伍的“课程领导力”,2012年4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了“海淀区教研员高级研修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目的是提高教研员和培训者基于研究做教研和培训的意识和能力。老师们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走进北师大,在导师身边,在导师的研究团队中学习。研修既有面向全体访问学者的课程,也有学员个体研修的计划(1对1模式);在开题的基础上,还有中期阶段性交流和后期的结题答辩。
在项目实施的18个月里,北师大各位导师针对每位学员的研究课题,制定了各种课程学习和研究计划。学员们的访学活动平均每人达到140课时,并完成了“四个一”任务,即一篇高水平研究报告、一篇核心期刊发表水平的研究论文、一次体现研修成果的教研活动和一个主题教学案例,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研活动设计、主题教学案例”四项成果。结题阶段汇集成“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学生学习研究及教师发展与指导研究”四部分内容的成果集。
“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思考后的“量体裁衣”
“我们在此次项目合作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项目总结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项目负责人王磊教授表示。她说,教研员对学科知识和教学等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比较深入的认识,但他们还需要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拓宽学术视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将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与自己的工作实践建立联系,从更高的角度审视和总结原有经验,进一步提高教研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师大导师团在充分了解每位学员的研究计划后,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和水平,“量体裁衣”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确立了提供各种文献支持和参考资料;指导学员选择性地旁听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让学员参加研究生组会和答辩会,听学术讲座;频率稳定而形式灵活的师生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指导方式。
“浸润式”研修让学员有了更多角色体验
“‘少而精的独立授课,更多地让学员深入到组内去’是本次研修模式的主要特点,我们称之为‘浸润式’研修模式。”王磊说,在这种研修中,学员们一方面以学生的身份参加各个研究组内的听课、组会、答辩会、学术汇报等学术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专家,对组内研究生的研究和其他研究项目给予支持。“这两方面的学习和交流,让学员既提升能力又发挥专长,实现双赢。”王磊表示,这种研修模式的探索,为学员的成长带来更多角色的体验,也拓展了学员的综合能力。
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培训处副处长王炳明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马宪平、海淀教委主任尹丽君等领导的对海淀区与北师大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当天,主办方还确立了第二期研修主题——聚焦于“学科核心能力”的研修。“第一期项目的特点是‘定位明确,学员自愿,合作搭台,导师指导,重在过程,多维提升,成果固化,指导工作’。”罗滨希望一期学员能够把研究思想、研究意识应用到工作中,体现团队研究、协同创新的进修精神,提高教研水平,并以此激励二期学员深度思考,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改进。
■校长访谈
以一流的团队助力一流的教研员成长
——专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
记者:“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需要一流的教研员和培训者。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次与北师大合作的访问学者项目,正是这种思考下的积极行动:力争为海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教研员和培训者?
罗滨:正是这样。与北师大合作的这一项目,是我们在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培养优秀教研员的一种新的积极尝试。我们认为,要成为优秀的教研员,应该具备五种素质“高尚的师德修养、优秀的专业素质、出色的研究能力、丰富的科研成果、突出的引领作用”。俗话说“下棋找国手,学艺到班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借势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来帮我们培养教研员。
我们通过项目与北师大结缘,把我们海淀区的教研员送到教授身边,让他们在教授的研究团队中,亲身经历一个高水平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这也是我们学校探索的培养学术带头人的重要形式,以期用教授级的研究成果指导教研员们的实际工作,从而提高工作品质。
记者:学校在实施这个项目前,对参与学习的教研员们设定了什么具体目标,从一期结束的情况看,参与培训的教研员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罗滨:这个项目中教研员的研修目标是“提高学力、提升学养,提高基于研究做教研和培训的水平”,希望通过与北师大的合作,在改进教研培训模式、提升专业指导水平的情况下,达成这样的培训愿景。
从一期结束的情况看,我们发现,虽然学员们离成为“学识专深,目光长远,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专家型教师”,成为能“发现、概括和解决本学科的某些核心问题”、能“借助文献扩展视野,梳理结构化原有经验”,能“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研究”,能“在日常教师指导工作中融合理论与研究成果,知识深广,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开始在往这方面发展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北师大专家们的认可。
记者:第一期培训结束后也拉开了第二次培训的序幕,作为校长,您对第一期培训有什么反思?对第二期培训有何期待?
罗滨:对于第一期培训,我们希望,一是能够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研培训指导中,让站位更高端,培训的主题更鲜明;二是能够把系统设计思想运用于活动设计规划中,让活动横向搭配合理,纵向形成系列;三是学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研究意识,善于发现、反思问题,并向文献和专家寻求帮助,回到工作岗位上,能够积极带动和辐射其他教师,体现团队研究、协同创新的进修精神。
对于第二期培训,我们培训的重点将主题聚焦到教研员的“学科核心能力的提升”上,希望学员们积极与导师沟通联系,主动灵活地学习,善于反思和实践,按计划推进研修;做好研修规划,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多提问,建立与工作的联系,注重思考的系统性;工作实践中积极运用所学,提炼有效策略方法,遇到问题及时与导师沟通解决。希望学员们协调好工作与研修的关系,积极主动学习,发扬拼搏与奉献的进修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和北师大的共同努力为海淀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优秀教研员。
■学员心声
研修激发了我的内在动力
参与这个项目使我充实,让我成长,我很珍视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不断激发出自己的内在动力。整个学习过程的感受可以用8个字概括:累并快乐,无怨无悔。学习中,我学会了提前规划,脚踏实地研究、实践,学会了及时梳理总结;学会了使用文献,更学会了带着问题,主动向导师提问,积极求教。听建议,不放弃,认真思考,不懂就问,敢于尝试理论研究,积极参加导师的活动,在开阔眼界中激发思想,全方位向导师学习,自会有新收获。
——任宝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
体验快乐成长
在北京师范大学郭玉英教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中学物理课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主题的核心概念进阶研究”。本研究由于时间限制只提出了初步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核心概念进阶图,并未对所有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困难展开一一分析。今后,我将会继续研究,从而构建完整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核心概念进阶图。感谢学校,为我们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的空间,让我体验到快乐成长的滋味。
——刘丹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