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育重“共性”还是重“个性”?

2013年11月20日14:06    来源:现代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学校教育是要发展学生个性,还是应该强调纪律?前不久,在教师周刊编辑团队与北京市大兴区某中学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教师的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认为过于强调纪律对孩子不利。真的是这样吗?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我的孩子很聪明,老师不要过多管制” “为什么非要举手才能发言” “家庭作业一定要统一格式吗”……日前,记者在一些教育论坛上看到不少家长“发帖”,抱怨学校规矩多。一些家长认为,学校的统一标准,很可能抑制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

家长:教育应该呵护孩子的天性

明年9月,宋河的儿子就要入读小学一年级了。由于孩子调皮爱动,所以被老师请去学校已是家常便饭。“有几次被老师叫去挺生气的,就因为儿子上课不举手发言,经常在座位上直接抢答。”在他看来,学前儿童这样的课堂反应挺好,起码证明了孩子上课时在积极参与。他不理解,为何老师要小题大做。

“学校的教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采访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中学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应当给予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学校不要因过多的共性教育抹灭小朋友的天性。

李晓霞的女儿就读于草桥小学,她认为孩子多些个性自由发展必然是好的,但有些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使学校工作很难展开,甚至和学校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会发生冲突。她建议家长们要理性看待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校长:个性教育融入共性教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的过度“放养”,会让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北京市长辛店第一小学的杉杉(化名)刚入学时,会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跳起来打前来接他放学的奶奶。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时,老师们十分诧异。“孩子会有这样的举动,原因就在于父母对他太过溺爱,总觉得孩子的成长不该有所拘束。”校长吴亚民坦言,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是有缺陷的。在她看来,应当把个性教育融入共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家长也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共性教育。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微博上表示,在女儿的教育方面,她经常会不赞同老师的做法,比如老师用抄作业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这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们可以不让步。“但不妥协并不意味着和老师形成对立关系。”她认为,每个家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和老师沟通配合。

专家: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特征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直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每个孩子都有个性,这是由于他们先天和后天影响形成的独特性,包括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欲望要求、价值取向、创造才能潜能,个性影响孩子千差万别的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甚至抹煞个性,把个性等同于个人主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甚至连考试都是标准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标准件,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被扼杀了。”郭永福认为,由于“大一统”教育观只取中间水平,导致质优生得不到优先的发展,学困生跟不上,而成了一个个失败者。现在强调发展个性,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禀赋不同,只有充分发展其个性,扬长避短,才能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需要,只有改变一刀切,才能使每个人的潜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发展个性,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特征。

声音——

学生当然要有个性,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必须懂得充分发挥自己于集体、于环境协调有益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彰显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甚至拖集体后腿的人。老话说得好,泥人还有土性呢,谁没有个性啊?有个性容易,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则需要人生的智慧。

——白杨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

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挫折教育,多碰些钉子是正常的。让一个看惯了《哈里波特》、《超人》、《加菲猫》、《赛车总动员》等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好莱坞制造”的孩子,懂得尊重共性、融入共性,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的。

——王倩 学生家长

(责编:林露、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