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肤色、头发、眼睛,都与我们有所不同。生活在梅岭山下、赣江河畔,他们与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享受着同样的花香鸟语,他们就是来南昌留学的异国学子。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来赣留学生已突破3000人。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都针对留学生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业。随着外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省政府今年还出资200万元,首次设立了“江西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者,最高每人可获2.5万元/年。
这些外国留学生在南昌的生活状况如何?是什么吸引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南昌?他们心目中的南昌又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未来是否会留在南昌或者中国其他城市?10月8日起,《江南星期6》记者走近江西中医药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的8名外国留学生,探听了他们的故事。
我要学会做南昌菜
【个人档案:奔逊,男,22岁,肯尼亚人】
来自肯尼亚的奔逊在留学生中很特别。因为,他有两个中文名字,分别是“诸葛亮”和“中肯”。“‘诸葛亮’是老师取的,老师希望我像诸葛亮一样聪明。”奔逊告诉记者,“中肯”的名字是朋友取的,意思是中国和肯尼亚永远友好邦交。
奔逊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这也是他选择到江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的原因。因为心存梦想,所以奔逊学习很刻苦,成绩也非常好,每年都拿奖学金。课外时间,他喜欢去商场购物,去外面旅游。目前,南昌的梅岭、八一广场、摩天轮和秋水广场,都留下了奔逊的足迹。
奔逊来南昌两年了,已经适应了南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他不怕辣,尤其喜欢吃南昌的蛋炒饭。此外,还会几句简单的南昌话,说得最溜的一句就是“嫩好恰噶”。奔逊说,他目前有两个最想实现的心愿。第一是去庐山、西藏和成都游玩。另一个就是学会做南昌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