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满族语言和文字的留存,对于我们研究满族民俗、宗教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顾问毛公宁说。
专家们指出,满语就像中国民族语言中的大熊猫,境地濒危,再不保护就要成化石了。
满语文献要成“天书”?
从清代嘉庆朝以后,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满语逐渐走向衰落。到光绪中叶,即19世纪末,满语逐渐为汉语所代替。
孙成德认为,从16世纪满族人创制“老满文”开始,满语在我国历史上通行了约300年。但清朝灭亡后,满语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直至濒临消失。
“如果一种语言不使用的话20年就会消失,因此,注重满语应用才是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孙成德说。
据了解,清代官方及民间留下了大量满文图书、档案、谱牒等文献资料,现在,在全世界有满文档案300万件。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20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1万余件,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满文档案20余万件。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正在对满文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辽宁省档案馆也正在组织人员将满文档案文献翻译成汉文。“目前我们馆内20余万件满文档案中翻译成汉文的只占到15%,如果用8个人翻译,还需要20年。”孙成德说。
曹萌认为,研究这些满族的档案文献,对于人们了解满族的历史、借鉴其优秀的文明成果、传承满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这一工作不能够及时、深入、系统地推进下去,随着满语人才的流失,最终这些满语文献将成为博物馆里的‘天书’,没有人能够破译,这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曹萌说。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