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学界和文学界已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在1977—1999年高考状元900多人中,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370多人,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6月17日《京华时报》)
网络上有人对这个结果表示“惊叹”,觉得跟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也有一些人“幸灾乐祸”,有言“应试教育牺牲品”的,有说“现代仲永”的,也有批“高分低能”的。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结论除了满足一下“非状元”们的好奇心,没有太大意义,“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不突出,很正常。
常言道:行行出状元。这个“行”恐怕不只是行当的概念,“考试能手”并不意味着就是“工作能手”。能夺“高考状元”,可能说明这个人的知识水平、应试能力、智商等等超于他人,但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关键的考试,“状元”只不过给了一个人令人艳羡的起点。人生的长跑中,影响“成绩”的因素太多了,“状元”的光环毕竟不是护佑人生的“神灯”。走进大学的那一刻,大家都是并排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以后的境遇,多半取决于这一刻开始的选择和努力。很多人在意“高考状元”的人生表现,其实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对应试教育的习惯性“迷信”。虽然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如今几乎众口一词,但人们从心理上却对应试教育的成功者抱有特别的成功期许。
“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不突出,我以为某种程度上也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报告里说,“产生高考状元的中学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或大中型城市,很少有高考状元产生于县级中学或县级市的中学”,而且“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说明在现有制度下,“高考状元”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物,同时也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先享用者,如果他们走向社会后,依然成为最有成就(也是最有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群人,可以想象将是怎样一种景象?这个宣称“最公平的制度”恐怕就成了不公平的最大制造者,社会最底层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就永远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固化的社会阶层只会向相反的方向撕裂。而“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不突出”,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竞争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这种不公,个人成功的机会和渠道变多了。
当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优秀的考生没有成为更优秀的人才?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为何不能让优秀人才从一开始就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恐怕是“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不突出”最该深思的一面。
(来源:科技日报)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