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宝。 苏妮 摄
人物简介: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的荣誉教授,也是台湾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台湾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董事长。他曾先后荣获台湾五四文学教育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儿童文学奖、信谊特殊贡献奖等奖项,长期致力于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与内地多所儿童文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被两岸儿童教育界称为“推动儿童阅读第一人”。
让孩子爱上读书为什么如此困难?为什么孩子总爱看漫画、小说这类“闲”书?孩子对郭敬明、九把刀等的青春文学及网络文学痴迷,家长是否应该干涉?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应该做什么……对于重视儿童阅读的深圳家长来说,仍然困惑重重。
台湾是华语儿童文学研究和教育起步最早、成果最丰硕的地方。南方日报记者在儿童节来临之际,对话台湾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被两岸儿童教育界称为“推动儿童阅读第一人”的林文宝教授。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阿宝老师”的长者以多年心血积累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的观点。
他认为,现在是信息发达的多元社会,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孩子有选择读书和不读书的权利,也有选择读什么书的权利,没有好书坏书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要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陪伴孩子阅读。“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成长中学习。”
创作 要懂儿童文学也要懂儿童心理学
南方日报: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深入程度来说,台湾在华语地区都是首屈一指。您多年致力于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在您看来,台湾与大陆的儿童文学有什么不同?
林文宝:台湾的儿童文学和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儿童文学基于教育儿童的需要。在台湾当小学老师,必须要修儿童文学的课。大陆的儿童文学几乎与教育无关,尤其是在高教里面,几乎都在高谈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谈比较纯文学的东西。所以等到新课程改革、推荐阅读的时候就不知所措,这是两岸最大的区别。
台湾儿童文学开始得比较早,有推动力的人出现早,带动力比较大。大陆开始得晚,而且还没有形成较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台湾的政府部门一直在推动,文建会1996年介入推广,社会各界也加入推广阅读,现在每年都办“好书童书大家读”等活动。还有新闻局办的“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清册”给学校采购,让学校有好的书单选书。
南方日报:大陆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欠缺?
林文宝:我每次去大陆,都会背几十公斤重的书过去,把观念介绍给大家,把我觉得重要的书送出去,方便向他们拿一些书回来。之前刚从湖北少儿出版社拿回来一套儿童文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版本重印,内容是《马兰花》这样的民间故事,这些书非常好,画得非常精美,今天再出的版本很难做到。一是没有人静下心去做,二是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作者和美工,很多出版社的儿童文学作者和美工包括所谓的专家,他们可能对儿童文学的专业水平够,但并不懂得儿童心理学。
南方日报:常常听到家长或者达人会直接忽略掉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对此你持何态度?现在大陆有哪些作者及创作让您印象深刻?
林文宝:台湾以前也张口闭口就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改变了,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推崇原创。大陆现在在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美国、日本、台湾都走过。大陆的创作人员很多,像郑渊洁、杨红樱,我一直认为学界应该对他们重新认识。大陆的学界很不喜欢郑渊洁、杨红樱,可能是见不得人家红,又觉得他们创作的文学性不高。但是,文学性并不是儿童文学的最终标准。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看着杨红樱的书在沙发上又蹦又跳,我说那不是很好吗?孩子喜欢说明他们快乐,快乐有什么不好呢?我觉得杨红樱很有可能成为大陆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作者。
回到问题,很多时候不要总说自己不好没有进步,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进步,如果你觉得不好,可能是因为你自己满腹牢骚。
南方日报:我们知道您到过深圳多次,也曾经在福田图书馆及市少儿图书馆做过讲座,您对深圳少儿阅读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林文宝:跟大陆很多地方差不多,深圳还是有所发展,但是大家都挺有心的。我到深圳会让他们观念上有所启发,并传达最新的儿童阅读的资讯。要推广儿童阅读必须要用心了解才可以。深圳有少儿图书馆,它由政府支持,没有盈利的压力,会做得比较好,可能最初会有一些欠缺,但是终究会有进步的。
我很喜欢深圳,每次都会去中心书城,会逛地下一楼的儿童区域,但发现书太少了,而且整个书城都没有椅子给人坐。坐下来看书可以培养更多的读者,台湾的书店到处都有椅子给顾客坐着看书。
深圳有创作和出版儿童文学的人,也有很多民间少儿阅读组织,我有参与他们的活动,交流的时候顺便给他们演讲。这些组织发展得都很好,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绘本的作用,认为绘本是万能的,但实际上绘本是低幼阶段读物,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适合的读物。
亲子 陪孩子看书让孩子活在当下
南方日报:很多家长都在烦恼孩子不爱读书、只爱读某一类书、不愿意读家长认为好的书等,您有什么建议?
林文宝:多元化社会里,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现在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不尊重孩子,以为我是你妈就可以管你。实际上,对孩子下指令是没有用的。孩子开始阅读后,慢慢地就有想法了。把握孩子阅读方向的重要方法是和他们交流,家长与老师重视阅读指导,让孩子热爱阅读、学会阅读,才能让孩子突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一生的成长。
今天很多家长都是在消费孩子,一天到晚指东指西要孩子看什么书。如果希望孩子看书,你可以用“坑蒙拐骗”各种方式,比如说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这本书有多好,搞不好孩子感兴趣就偷偷拿去看了。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但是自己一天到晚都在看。父母应该检讨自己,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看书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看,你觉得不好的书,但孩子爱看,你就需要和他讨论、交流想法,知道他为什么爱看,孩子会愿意跟你讨论。
孩子读喜欢的书和不喜欢的书有很大差别。儿童文学是为儿童特别打造的精神食粮,它的美学是以滑稽美学为主的(美学有很多种,孩子最喜欢幽默文学)。也许孩子读书只是一时消遣,并没有把书里的东西看得多么重要,但家长的沟通不好,孩子就不会和你对话交流。
南方日报:近年来,大陆特别重视读经典、读国学,小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念《弟子规》、《三字经》等,你认同这样的方式吗?
林文宝:我的小孩小时候可以背一百首唐诗,因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押韵,读起来很顺口易背。《三字经》我读过,一开始真的会读不下去,学者或者真正想学习的人才读经典。今天台湾的小学完全没有古文,高中选择读课文。大陆学国学其实读的是“四书”,这种东西曾经在台湾如火如荼地推广,因为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笼罩而焦虑,它的出发点是针对西方文化来袭,希望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但为什么要把焦虑和缺失寄托在小孩子身上?我们今天提倡终身教育,从生到死一直都可以学习,你为什么自己不读?
让小孩子学国学经典,又找不出教育的方式,只会叫孩子死背,这是肯定不行的。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讲,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起点,让孩子有兴趣才有用。
我认为读四书没有必要。如果真的重要,为什么不改写成更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版本?既然可以教孩子吟唱诗歌,像歌曲一样唱出来,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传统的儿童歌谣,现在我们动辄讲《诗经》,《诗经》就是当年的民歌。《三字经》这种古代教化的内容,到今天信息时代拿来全校推广就不对。但是我不反对学校有读经社团,毕竟会有个别孩子会喜欢经史。
南方日报:您有那么多的藏书,有书单可以推荐给家长和孩子吗?
林文宝:我不推荐书。推荐是一种懒惰的行为,要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没有权利帮孩子选择,剥夺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习。我觉得培养孩子两点最重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让孩子活在当下。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