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5月24日电(记者段续、姚湜)眼看2013年毕业期将至,不少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落实岗位;而在许多大型招聘会上记者却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的招聘台冷冷清清,寥寥几份简历让招聘者颇感无奈。“就业难”“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究竟有没有解?
不想去与不敢要 对立心态助长就业矛盾
“找工作还是期望进政府和大企业。”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宋辉武说,“总感觉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是很好,保障差些。”宋辉武的想法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在面对不多的就业选择时,他们首先排除掉的几乎都是中小企业。
“我应聘了很多单位,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一家私营小企业答应要我,但是先需要做一年的服务人员,我个人觉得这样的锻炼方式也很好,但是家里强烈反对。”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冯小云说,“妈妈觉得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却做服务员的工作不合适。”
多数毕业生打心眼里不想去中小企业,而少数自己有意愿投身民营企业的毕业生却因种种原因最终也没去成。如此尴尬的困境愁坏了长春嘉诚网络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冉。“现在招人的形势像个橄榄形,应届毕业生和高技术人才最难找。”王冉说,“虽然缺人,也要仔细把关,不然培训了一段时间,毕业生都走了,对企业也是损失。”
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说,今年吉林省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率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大企业、央企、外企用工总量下降。
求稳定与看经验 侧重点不同成招工掣肘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稳定”“没发展”“薪水低”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选择中小企业的主要理由。在接受采访的许多大学生看来,即使有去中小企业的心,“身段”放不下来总会让他们打退堂鼓。
“薪水有些低,不太稳定。”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专业毕业生孙长河道出了自己不愿去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在他数十次的求职经验中,2000元左右的薪水是他应聘的教育机构所能给出的平均值,而与这些薪水相对应的是繁重的课时和任务。在孙长河看来,“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比例”。
在长春一家艺术学校就职的长春师范大学毕业生刘洋认为社会保障是中小企业招人难的重要因素。“我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她说,“周六日都在上班,而且‘五险一金’还需自己去社保机构缴纳,艺校只提供课时费。”刘洋准备来年考取研究生,以期毕业后谋求一个稳定的教师事业编制。
而在企业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对求职者的职业经验有着较高要求。长春一家投资公司人事主管曹金颜说,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是在这家公司任职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却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柏翔说,大企业通常自有完善的培训系统,而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培训毕业生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更使得企业需要招聘的大学生是“成手”,加剧了就业矛盾。
限制少与易发展 专家建议先就业再择业
郑志宏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四方面结构性矛盾:一是人才分布不均,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二是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学生期望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学生能力和企业期望有一定差距。
而这四方面结构性矛盾在大学生就业中均有充分体现,因此要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大学毕业生需要放下“身段”,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来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引力。
长春共想集团董事长宫晓明建议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应当重视员工对其发展理念的认可,而对新人的培育、培训、培养是这种认可形成的最好方式。“在我的经验里,企业自身培养的员工忠诚度高,跳槽风险很低,即使离开也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甚至发展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周柏翔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对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给予适当的资金和课程扶持,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储备战略,建设包含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教育等内容的人才战略体系,增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长春东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大学毕业生,入职中小企业容易更快发展。在他看来,由于专业限制不强、锻炼机会多、人才竞争少等因素,在中小企业,年轻人可以实现比大企业更快的发展,为今后向高层次企业跳槽甚至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