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教授:7年“悲惨”读博史是怎样炼成的【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海归”教授:7年“悲惨”读博史是怎样炼成的【3】

2013年05月24日07:4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回国后36岁成为博导

  陈华勇清晰地记得2008年5月6日,他答辩完正在外面等候评审结论,Clark出来对他说:“you are a doctor now(你现在是一名博士了)。”

  终于,陈华勇在拿到硕士学位后的6年零8个月,拿到了加拿大皇后大学矿床学博士学位。此时,曾经的优等生已落后,他的师妹已是地质大学的副教授。国内导师也觉得“他亏了,混得不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年的磨砺,让陈华勇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近距离观察科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指导思想让他“终生受益”。导师给了他一份正面评价的推荐信,推荐陈华勇到澳大利亚国家矿产研究中心工作,陈华勇在此得以实现梦想,与业界大牛亲密接触,还跑遍了十几个国家,增长了很多见识。

  同时,陈华勇依据博士论文在矿床学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并迅速站在了IOCG(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型矿床研究的前沿,也为他取得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的入场券。

  如今36岁的陈华勇已是地化所博士生导师(国内一般要到40岁以上),指导着七、八名博士后和研究生。他坦承,并不是每位海外学子都会如此,他的导师是极端个案,但却代表了北美严谨的学术体制。

  他提醒有意求学的学子,攻读学位前做好导师、研究项目的调查,选择了就不要轻言放弃,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回国,不要随波逐流。

  他也祝福学子们梦想成真,“如果你在攻读学位期间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或怨天尤人,或心中愤恨,请把困难看成是化了妆的祝福,积极对待它们。” (文/本报记者李华)

(来源:广州日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