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晒一下“神题”的“参考答案”--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可否晒一下“神题”的“参考答案”

郭文婧

2013年04月15日11:1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有商家把一把斧头成功卖给了前美国总统小布什,你怎么把这斧头再卖给习近平呢?” 大象把蚂蚁踩到骨折,怎么办?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这些大学自主招生新颖搞怪的“脑筋急转弯式”神题,让不少考生觉得“很意外很囧”。(4月14日《新快报》)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神题”不断,引起的争议也不断,赞成者认为,“神题”破除了命题方式的“八股化”,对打破应试教育是一种创造和突破;质疑者认为,“神题”除了越来越“神”之外,完全看不出跟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关系,甚至说越“神”越说明“老师越缺乏观察学生的能力”。可作为主角的命题高校,除了解释说“神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外,“参考答案”却从来没有公布过,这不仅不能够发挥应有导向作用,还会对老师打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实事求是地说,对一般的人来说,这些“神题”看上去确实很“神”,但对精于应试技巧研究的人来说,似乎一点也不“神”。依我看,如果考生把握好三点,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一是凸显自信、自我体认、换位思考等自我人格的力量,自信能把斧头卖给习近平,站在习近平的立场说明他需要买的理由,再通过确定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习近平,不就成功了一半;二是反向思考,提炼真相,蚂蚁是节肢动物,没有骨骼,怎么会骨折?幸福,为什么是元芳怎么看,不是我怎么看?估计老师也就很难说你的答案不靠谱;三是找准对应的象征物,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去说事,面包象征西方饮食和文化,馒头象征中华传统饮食与文化,打雷就是市场争夺与文化交锋,将民族自信、时代精神、改革开放融进去,答案离十也不会离八九。

人类的思维是有规律,是有要素的,只要不是来自于专业知识的“神题”,只要根据思维规律将思维要素排列组合,一样可以将“神题”纳入应试的技巧,让“神题”的本来目的失去意义。在这个角度,与其说“神题”是在考验考生的思维能力,不如说命题老师的思维陷入了为“神”而“神”的形式主义误区。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神题”,几乎没有一个是命题老师的原创,都可以在已公开的资讯中找到原型,很多甚至都只是简单地改编,这样的“神题”,不仅会对资讯不发达的农村考生造成极大的不公平,至少从形式上,也没有体现出命题老师本身的思维创造性,以此为标准选人才,多少有些荒谬。

无论是“神题”还是一般考题,基本功能都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自主招生的场域,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功能。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选拔人才都有自己的标准。按理说,没有标准答案的“神题”,即使同时出现在不同学校的考题里,但参考答案却应该是不一样的。即使不追求所谓独特的“大学精神”,老师要打分,没有标准答案也应该有参考答案,否则,就完全成为了主观感觉,失去了科学性。因此,无论是从凸显独特的“大学精神”,还是基于考试给分的科学公平,命题的高校也都应该将“参考答案”拿出来晒一下。

市场思维从来就是双向的,而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基本上还没有给予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而高校的自主招生,高校基于各种考量,同类、同批次、同城的高校在考试时间上也多故意选择“撞车”,进一步压缩了考生选择高校的自主权。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之处,这是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在考生对各高校的特色究竟在哪里,还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选择公开自主招生考试题目、特别是“神题”的参考答案,无疑是传递特色的需要,也是增加考生普遍“被选择”高校背景下自主权的需要。

问题只是,这些高校的“神题”有参考答案吗?敢公布参考答案吗?做好了经受舆论“拍砖”的准备吗?“神题”在考验考生,也在考验高校,考生需要作答,高校更不应该在封闭的体系里独自玩着自己的游戏。

(责编:郝孟佳、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