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检测结果提前“买” 学术也市场化?--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毕业论文检测结果提前“买” 学术也市场化?

2013年04月15日07:2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论文检测结果能提前“买到”?

  毕业论文还未送到学校去检测,作者便能提前获知自己的检测结果?论文重复率检测不仅是应届硕士毕业生毕业答辩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高校规范学术研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毕业生的论文还未送到学校去检测,他们便已提前通过“其他手段”获知了自己的检测结果。部分学生根据结果对论文进行修改,从而巧妙回避了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

  是什么人让论文检测屏障形同虚设?在相当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的“论文保险箱”背后又暗含了怎样的利益链条?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大学生:论文检测结果提前能“买”到

  因为已提前“买”到自己论文的检测结果并根据它对论文进行了修改,西北大学研三学生王玉娜再也不用为论文重复率的事情而担心,她索性开始了自己的“毕业旅行”。

  “我的论文检测结果是从朋友介绍的一名老师手里买来的,我按那老师提供的账号转了账、给他的邮箱发了电子版的论文,也就过了半天,检测结果就发到我邮箱里了。”据王玉娜介绍,西北大学论文检测系统用的是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因为知网的论文查重服务目前只对高校和一些学术期刊杂志社开放,所以她开始也对这个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后来我在知网上发现报告单的真伪可以验证,于是我输入了报告单的编号,这才确认我买到的是真货。”王玉娜说,“其实我花的钱不算多,去年有学长在淘宝上为买结果花了800多元,他光顾的那家淘宝店那几天不断调价,两天内交易额就有12350元。”

  东北师范大学研三学生高明翰向记者反映说,尽管今年淘宝上知网数据库的论文检测价格都在200元左右,波动并不大,然而因为他的论文抽中了盲审,所以谨慎起见,他还是把自己的论文测了又测、改了又改,“前前后后已经花了一千多元了,但盲审对论文的要求高,我怕不保险,所以花这些钱也只能认了。”他说。

  检测结果“卖家”:“保学生的险,赚自己的钱”

  究竟是哪些人在向学生出售论文检测结果?中国知网在最近发布的一项声明中称,他们已经发现一些用户违反使用协议,通过淘宝等网络交易平台向个人提供检测服务。知网声明说,他们从未对任何个人和单位提供过所谓的自助检测系统,所有声称“与官网对接的自助系统”均为假冒行为。

  “其实卖家的身份稍加推测就能分析得出,他们要么是学校老师、杂志社编辑,要么就是与这些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王玉娜说,“比如我那个卖家老师藏得就很深,我查过,他提供的银行账户用的根本不是他的本名。这类人一面保学生的险,一面赚自己的钱,两者各取所需、相安无事,这其实就是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症结所在。”

  “有需求就有市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金振邦分析称,检测结果获得的便利性使许多学生有了“保险箱”,即使文章里有大量抄袭的内容,也可通过多次检测的方式将原文改到检测合格的程度。金振邦认为,这种现象本身已经违背了论文检测的初衷,反而对论文抄袭现象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反效果。

  “为了顺利毕业,学生甘愿破财消灾,为谋取经济利益,个别老师情愿铤而走险。如果不打破这‘保险箱’下暗藏的利益链,不及时制止这种拿检测论文做生意的行为,那么中国年轻人的学术道德水准会在不久的将来有一次整体上的大滑坡。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金振邦说。

  专家:严肃学术规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很多人说花钱做论文检测的学生是‘做贼心虚’‘投机取巧’,但真实情况并不完全是那样。”高明翰向记者表示说,“不同学校检测论文时采用的数据库有差异,他们对学生论文重复率的容忍度也有差异。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大多数人对‘引用’和‘抄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拿不准,所以一到论文检测季,花钱买检测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花钱买过检测的话会在网上留下记录,而且在买检测的过程中也潜在着学术成果泄露的风险,如果学校一方面对参与论文检测结果买卖的学生加大惩治力度,一方面能在检测前给所有学生一个‘预检测’的机会的话,那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就不会再去花钱买检测结果了。”王玉娜说。

  不过王玉娜也承认,即便是学校将来组织论文的“预检测”,也仍然还会有学生通过其他隐蔽的方式进行这种“黑色交易”。“如果学校能在大一、研一时就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那可能就会正本清源,结果肯定会更好。”她说。

  而在金振邦看来,只要设置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业论文网络检测机构,收紧数据库账号的掌握范围,论文检测就会回到无利可图的正常状态,论文检测就能够重新恢复并发生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术研究的规范化:比如我们是不是能在论文评定中客观地去评价一篇学生的论文?比如一旦查到贩卖论文检测结果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他?”金振邦坦诚地说,“也许只有重新审视论文与种种利益之间那些讳莫如深的关系,学术论文的写作才有希望步入正轨。这个问题‘治标’并不难,但‘治本’可能还需要一个学术规范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记者姚友明、段续)

(责编:熊旭、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