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答卷”落地还有多远?【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异地高考”:“答卷”落地还有多远?【3】

2013年02月06日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为了“异地高考”方案顺利出台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文件中提出,“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改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教育部、发改委还没有相关工作进展的消息发布。

  落实“异地高考”,社会管理改革要跟进

  在落实“异地高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录取指标的难题如何突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认为,关键在于社会管理改革要同步跟进。

  考生流入较多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资源承载的问题。谈松华说,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国家出台了政策,要求经费跟着孩子走,各地均较好地解决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像北上广等地,随迁子女数量以数十万计,不是小的调整就能满足需求。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各地很难解决财政投入难题,根源在于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社会管理改革滞后。城市化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的身份没有得到认定,就无法保障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果明确了务工人员的城市居民身份,享受同等待遇,各地自然必须兴建相应数量的学校来满足需求。

  谈松华说,录取指标的难题也缘于此。目前指标分配状况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新建部属高校多半都建立在行政部门所在地,比如北京。有一个时期,一些高校搬迁,分流到西北等各地,但是后来又有许多高校搬回大城市。大城市在土地、财政等方面给予高校支持,同时要求高校在招生录取指标投放上给予“回报”,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现实。比如复旦大学在上海地区的招生指标曾经达到全年录取指标的一半。后来教育部出台政策,各重点高校在所在地指标投放不能超过年度全部指标的30%,倾斜状况稍有好转。但是对于北京来讲,每个高校不超过30%,总体指标数量仍然远远超出全国其他地方。现在每年高考指标投放随人口比例一直动态调整,但并没有整体性方案。同时大幅度的调整又会影响录取率,一步到位很难,问题关键还是在“居民身份认定”上。

  “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改革不跟进,在外来务工人员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待遇没有清晰之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困难。”谈松华一再强调。(光明日报记者李玉兰 吴春燕 高建进 王 瑟 杜弋鹏)

(责任编辑:郝孟佳、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