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师资、校舍以及一系列配套,所需不菲,这笔钱应该谁来出?
对于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都曾明确提出,要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列入输入地教育经费支出,按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及时足额向接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和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拨付办学经费。中央拨付的专项奖励资金要用于随迁子女较多的地区和学校。高中阶段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但随迁子女要在流入地获得高中学籍才能在当地高考,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如何解决?北京教育部门提出,“尽可能地通过增加教育资源来缓解升学压力。”福建教育部门表示,会加强对城区教育布局的整体科学规划,扩大城区中小学办学容量,适当增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进一步满足随迁子女教育需求。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这些宏观表态,类似“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明确思路与措施,还没有进入议程的消息。
录取指标:手心手背都“伤不起”
与教育资源承载力差异并存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考录取指标的地域差异。本地生源升学率是教育权益,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也是教育权益,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伤不起”。这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但它像中枢神经一样,牵动着各地各个家庭的“算盘”。
虽然目前全国高考的总体录取率已经大幅提高,但本科招生指标尤其是重点高校在很多地方仍显“僧多粥少”。而落实“异地高考”方案,势必给随迁子女较多的省份带来更多的冲击。
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说,每年的高校招生计划,特别是本科和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计划相对不足的情况依然突出。如果全面放开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考,广东高考报考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优质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在粤招生计划偏少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广东高考考生竞争会更为激烈。此前有广东媒体报道,要保持广东目前80%左右的高考录取率不下降的话,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而这个缺口无论是省内解决,还是靠省外院校调剂,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国高考招生指标投放一直是动态调整的,除在考生数量等基础上尽量均衡之外,向高校所在地适当倾斜,向边远贫困地区适当倾斜。但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差异大,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投放在各地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总体指标数变化不大、大规模扩招逐渐止步的情况下,要“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指标不足的部分哪里来?
为此,也有一些地方提出可“借考”,但各地考卷不同,借考的分数如何算?按成绩,试卷不同;按比例,各地教育质量不同,极易引发更为复杂的问题。福建省教育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希望教育部、发改委能适当增加优质高校在福建的招生计划,抵冲外省随迁子女参加高考所挤占的本科招生计划指标,避免因本省生源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被挤占带来的影响。北京市教育部门提出,增加高校招生计划、提供借考服务等工作还需要国家主管部委的统筹协调以及人口流出地省市的协调配合,如何有效平衡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的升学利益,难度很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