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大学校长之举能否成功?--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之举能否成功?

董洪亮

2013年01月31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1月27日,教育部负责人宣布了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任校长,至此,教育部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3所直属高校校长——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画上了句号。

  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主要是“公开”和“竞争”。选拔经过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和面谈、民意测验、组织考察等环节,其中面试包括竞职演讲和考官提问,民意测验由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自主打分。

  公开选拔的大学校长通过公开的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公选的产生途径,决定了他们应该更有“底气”。这种底气来自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来自任职学校师生的认可,来自本身的能力及自信。

  参与公开选拔者的报名条件由主管部门教育部设定,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谈由教育部主导,教育部党组讨论决定任职人选,公选出来的校长是教育部拓宽选拔任用大学校长视野的尝试,是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思维的结果。民意测验环节让教师、干部和学生三方代表参与,可以说加入了自下而上的因素,扩大了胜出者的群众基础,这个环节保障了广大学校被管理者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权利。相对于被任命者,竞争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多个方面、环节的检验,公开选拔胜出者在治理学校的过程中当更加自信。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的作用愈来愈大。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就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校长的影响可谓大矣。人心顺则百事兴,公选的校长“各方”都能赞成,有了“得人心”的基础。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之举能否成功?能否为完善中国特色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贡献一策?我们还要假以时日、静静观察。毕竟,选出校长只是第一步,校长的能耐到底如何,要靠学校发展的实践检验。好在,公选出来的校长还有1年的试用期,也就是说,1年之后,也存在着变数。

  通观整个公开选拔过程,教育部的立意用心良苦,改革勇气可嘉。大学是大家的,其校长产生允许大家参与,自然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好评。

(责任编辑:郝孟佳、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