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式教育”暗寓的焦虑--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桃花源式教育”暗寓的焦虑

曾颖

2013年01月04日08:27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我们应该从这群宁愿放下工作而选择自办教育的家长们身上,看到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7对家长坦言,此举实属无奈,只因对现行的教育失去信心。(1月3日新华网)

  这7对父母不是“在家上学”的发明者。此前,在全国各地已零散地出现过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咬牙喊出“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的口号,坚定地要将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养。媒体对这些先行者有过报道,但总体情况来看,试验意味十分明显,最终坚持到底并有良好效果的,还不多见。

  同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桃花源”式教育,也注定只是一杯看上去很美、却并不能解当下中国家长们教育之渴的水。它存在着与《义务教育法》相抵牾的司法风险、与当下学籍制度缺少接轨接口的前途风险和孩子与社会的对接的环境风险。单凭父母自认为的“有益”的方式,盲目地替未成年孩子做主,或许对孩子的成长不会有好处。

  但是,我们应该从这群宁愿放下手中的工作而选择自办教育的家长们的行为中,看到人们对教育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不安,不应用一句含混的“对现行的教育失去信心”来概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究竟是担心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的惨烈呢?还是担心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对世界的认识陷于机械?还是忧虑功利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天性?还是焦虑繁重而无创造性的校园学习,让孩子们失去对生活的质感?抑或是某些素质低的教育从业者让孩子失去了人格?应该说,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但一句“失去信心”,笼统地将所有现行教育工作者一棍子扫落下水,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诚然,当下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无法容忍的东西,但也应该看到,无论业内还是业外,体制内和民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多年来都共同地在做着努力。有关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材的改革以及师资力量的提升,都在向前推进。虽然这种推进速度,与人们的期待还有不小的距离。

  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来投入研究和探讨,无论教育方式还是教材的编写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探索,都应有其存在的空间。这其中也包括“桃花源”式的教育试验,它至少让教育主管者知道,家长们对教育究竟有什么期待和焦虑。

  □曾颖(作家)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