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几乎一年一个样。细看之下,考试科目增增减减、考试联盟分分合合、考试时间冲冲撞撞,年年有变的自主招生政策无不是在“考试”二字上做文章。
从各自为政举行笔试,到几个联盟推行联考,从白天考到晚上的多学科“轰炸”,到限制考试不超过2门。看起来考生赶的场子少了,考的时间少了,然而,一到自主招生政策出台之际,考生、家长总要承受“过山车”式的政策变化,折腾其实不少。有人惊呼,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改革的功夫和精力都用到了考试上。一场场考试,只是让大学提前圈了一大批优秀生源,为高考后全面打响的生源战囤好了货。而政策制定往往也是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推行后发现了问题,一改再改。
总是围着考试的“灶头”转,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为“小高考”。而且,自主招生一路走来,一些高校似乎忘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
教育界人士曾有呼吁,要回归到真正的自主招生,就要让高校与具体考试脱钩,由主管部门或者第三方来命题考试,推出类似美国SAT考试的学术水平测试;或者将自主招生放到高考后进行,把高考成绩变为评价成绩,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对报考学生进行材料审核和面试,再决定录取与否。
也许,只有从“考试”中完全解放出来,高校才能专心练就慧眼识才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记者 林颖颖)
(责任编辑:熊旭、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