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揭秘上海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

2012年12月04日09:00    来源:新闻晨报    手机看新闻
热线志愿者接线时会面对一面大镜子,以便调整自己的声音及表情。昨日12点,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在上海发起的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公益热线51619995正式开通。我要送给上海一条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把我的专业和在台湾的经验拿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热线志愿者接线时会面对一面大镜子,以便调整自己的声音及表情。记者竺钢摄

林昆辉 记者竺钢摄

  晨报记者彭晓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200万人自杀未遂。

  昨日12点,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在上海发起的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公益热线51619995正式开通。该热线旨在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徘回在生死边缘的自杀群体。

  目前,初次开通的热线电话有2部,除了正常通话费用,不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不过,截至昨晚7点,暂时还无人拨打这条“希望热线”。

  专业性训练

  志愿者对着镜子接电话

  万籁俱静的夜晚,是大多数人正在酣睡之时,但有一群人此时却最难度过,他们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煎熬,甚至经过一番心理冲突后,会决定实施酝酿已久的轻生计划。“拨打电话的人群其实还是有求生意愿的,但是他们又在生死边缘反复徘徊不定,如果这时候有一股外部的拉力伸向他们,可能就不会走向自杀这条路了。”林昆辉表示。

  一台电脑,一部无绳电话,桌子对面是一面约2米长、1米宽的大镜子,这是“希望24小时热线”为每位接线志愿者配置的“办公工具”。林昆辉解释,设置大镜子的原因是,电话心理危机干预很特殊,接线员说话的声音是唯一的体现形式;而声音是有表情的,当接线志愿者跟随来电者的语气,也有惊讶、伤心、感叹等表情时,声音才会有表情,这样才会让打进电话的求助者感到自己是被同情的、是能产生情感共鸣的,避免他们再次受到伤害。

  昨日,自由职业者赵女士是首批热线志愿者,因为时间相对宽松,她主动要求每周多值一次班,共接听7小时热线电话。她上岗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决定成为危机干预热线志愿者之前,自己还是有过内心挣扎的,想到今后将真正和试图自杀的人群打交道,她也有点紧张。但赵女士认为,她已经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也接受了林昆辉几个月的“魔鬼训练”和严格的考试,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危机干预志愿者。

  “自杀虽然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起码会影响到3个以上家人今后的生活,因为轻生者的邻居等周边的人也会受到负面情绪的波及,所以一旦成功劝解了想自杀的人,表面上是帮助了一个人,其实是间接帮助了很多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家人知道我的选择后,也很支持我。”

  百名志愿者

  由大学老师白领等担任

  目前,“希望热线”已经有100名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他们将轮流为试图自杀人群提供24小时危机干预帮助。曾做过幼儿园老师和公司秘书的朱小姐也是一名热线志愿者,她介绍,除了部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里还有大学老师、白领、公务员、全职太太等,此外,还有一位盲人,“我以前是铁路局的一名工程师,意外事故导致双目失明后也曾经想过自杀。经过10年的心理调整,我对生命的感触可能比别人更深。”盲人钱文忠坦率地告诉记者他的经历。

  林昆辉说,这些志愿者首先需要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其次要通过危机干预培训,比如会快速对拔打进来的求助者进行危机干预等级分析,是轻度、中度还是严重想自杀,再根据求助对象的情况进行具体处理。

  [探访热线]

  应对紧急情况

  24小时自杀干预公益热线在值班人员安排上,借鉴了台湾预防自杀热线与公安、消防、医院密切联动的经验,会配备两名志愿者同时上岗,二人都可以听到求助者打来的电话,但分工有所不同,一名志愿者负责具体的危机干预处理,另外一名志愿者负责记录和处理紧急情况,一旦试图自杀者透露了自己所在位置,志愿者会第一时间通知110和120。

  对话有何讲究

  志愿者要根据求助对象的情况进行具体干预,与求助对象的对话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志愿者接电话时,不会像接普通电话一样说“你好”,而是先说“希望热线”。志愿者还将根据求助者沉默、痛苦或是乱骂发泄等种种反应及时作出反馈,如果对方在哭,志愿者不会打断他,只是会在他哭得间隙说一声“想哭,继续哭吧”;如果对方一直在叫骂发泄,志愿者会说:“真是把你气坏了,心里一定很委屈”。总之,就是让对方得到一定的情感发泄,然后再采取专业的干预措施。

  有别于心理热线

  24小时危机干预公益热线和一般心理咨询热线之间有何不同?林昆辉说,一般心理咨询热线处理的是认知和行为的调整,处理的是心理不好或行为偏差之类的问题,也就是正常人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发生的冲突。而危机干预热线帮助的是面临死亡意念、死亡动机、生死抉择、死亡行为威胁的人群,当他们有死亡行为准备的时候,就变成危机干预热线最主要的对象。

  [对话林昆辉]

  我们强调一种伦理,因为承担的是别人的生命

  晨报:为什么要在上海开通这样一条危机干预热线?

  林昆辉:我是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在台湾有心理诊所,也一直在推动临床、生命教育和自杀防治,2008年来讲学后,发现上海这么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一条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而台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通了。

  我要送给上海一条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把我的专业和在台湾的经验拿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一个56岁的读书人能做到的。

  晨报:现在上海危机干预热线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林昆辉:上海一些机构和医院虽然开通了自杀干预热线,但却存在不足,如全方位危机处理能力不够,定位不清沦为一般心理倾诉功能,或者是开通时间有局限,只在白天开通,但是对于要自杀的人来说,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8点才是他们最危险的时段。

  晨报:热线的资金来源呢?

  林昆辉:热线完全是公益性质的,现在不收费,以后也不会收费,甚至将来通话费用也会想办法帮咨询者免去。从去年10月开始准备到现在,前期资金都是由台湾自杀防治协会提供的,热线每个月开支不到1万元,主要是支付少数专职员工的薪资、购买培训所需的文具等,办公场所、培训教室都是爱心企业免费提供的,每次发放的宣传材料也有爱心企业帮忙印刷。我每个月来上海给志愿者培训2次、机票和酒店费用也是自理。热线开通后会成立理事会,今后如有捐款,也会把账目公布在网上。

  晨报:热线是民间公益性质的,接线员基本也是兼职的,如何确保这个团队稳定?

  林昆辉:我们引进了台湾方面的经验,分为不同的义工团体,如工作小组、义工团、宣讲团等,每个团队下面又有很多小团队,用志愿者来管志愿者,彼此打气,彼此鼓励。在上海很多人都想做志愿者,有没有适当的平台、平台氛围是不是很融洽,都会影响志愿者的热情。我们这里的志愿者全部由我培训,彼此之间感情都很好,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投入的热情。而且我们强调一种伦理,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来值班,因为你承担的是别人的生命。当你的志愿服务是生命价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时候,会产生荣誉感和对生命重新启迪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和一般的志愿者服务是不一样的。

  [线下活动]

  深入社区学校宣传生命教育

  在林昆辉看来,任何热线帮助的效果都没有及早将有自杀倾向的人发现来得实际。“在想自杀的最初阶段,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例如情绪突然低迷消沉、不爱说话或行为反常,托人托物,如果这时身边的亲人好友能第一时间觉察出异常,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为此,林昆辉培训了100多名同样接受危机干预专业训练的宣讲员,计划深入公司、机关、学校等单位,在上海开展10000场免费生命教育宣讲。在热线的生命教育宣传上,也是采取“市场营销”的方式,尽可能多渠道增加热线的知晓度。

  另外,由家长和志愿者成立的爱心剧团还在上海一些中小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教孩子们如何快乐、增加幸福感,关爱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及到让别人更加快乐,以及热爱山川、动物和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真正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女子16楼被劝说3小时后放弃轻生

  记者言莹

  晨报讯昨日13时许,南丹东路100弄某高层16楼,一名女子坐在空调外机上欲轻生。在僵持3小时后,终于放弃了轻生念头。

  这名女子大约30多岁,身着黑色外套,寒风中,盘坐在16楼空调外机上。公安和消防赶到现场后,迅速将缓冲气垫铺开,并与该女子多名同事一起到现场对其进行情绪安抚和劝说。其间,该女子不时将双脚伸出,情绪显得很不稳定。昨日16时许,在现场人员的劝说下,该名女子终于放弃轻生返回屋内。        

(责任编辑:林露、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