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博文
当礼物成为家长的重负时 生日就失去了意义
◎付小平
“爸爸,今天有个小朋友过生日,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口琴。你听,我已经学会吹了。”一进门,伊伊跑过来把手中的四孔小口琴递给我看,而后又手舞足蹈地开始用这个口琴进行表演。
从小班到现在,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已经逐渐成为传统。
今年快过生日的时候,伊伊希望带一个生日蛋糕去跟班上的小伙伴分享。接着,我跟她说:“爸爸同意给你买一个蛋糕带到幼儿园,但你要答应爸爸两件事:第一,不买非常大的蛋糕,因为老师提醒过,蛋糕太大了,小朋友会吃撑的,然后就吃不了下午饭了;第二,每次过生日,你都会有蛋糕吃,如果你这次把蛋糕带到幼儿园,家里就不会再买蛋糕。”伊伊欣然同意。
生日当天,伊伊如愿以偿。当她从幼儿园回到家,显得特别开心,并跟我们说,今天收到很多小朋友的祝福,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的祝福,让全家乐了很久。当时正好是电视剧《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于是,有个小伙伴的祝福是:“祝伊伊万福金安!”
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带生日蛋糕去幼儿园过生日,有时候可能一连好几天,班上的小朋友都会吃生日蛋糕。这样的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吃多了其实对孩子们不太好。后来,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如果要在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最好换其他方式。所以,生日蛋糕就逐渐被各种小礼物所代替。从那以后,伊伊带回来过面具、棒棒糖、贴纸、小口琴等等各种小玩意,一般价值都在几块钱以内。
我觉得,不论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中小学生,如果要在学校过这样的生日,形式应该大于内容。吃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礼物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学会分享快乐,学会感恩和祝福。当孩子们可以动手制作礼物时,如果自己为班上同学制作一个手工,其实才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美国黄维仁博士提倡,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珍珠时刻”。珍珠时刻能帮助成员体验爱,表达爱,并成为疗伤的良药,和拉近亲密关系、修复亲密关系的法宝。
中国人传统上其实也是有很多珍珠时刻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这些珍珠时刻正在逐步减少。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生日作为这一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珍珠时刻,然后形成仪式性的惯例,比如全家人一起聚餐、订生日蛋糕、许愿吹蜡烛等。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温馨仪式和珍珠时刻。
学校作为孩子们的一个大家庭,也可以利用同学的生日,让孩子们享受这样的珍珠时刻。当然,举行仪式也好,互送礼物也罢,最重要的是感情的连接,而不是收到的礼物,更不要形成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我们常说的“礼轻情意重”,就是最好的注解。
所以,要不要给小朋友在学校过生日,互相之间要不要送礼,其实都不是根本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不能本末倒置,不注重生日的本来意义,而是关注礼物的价值大小,最后演变成相互攀比,甚至乘机炫富。
当送礼演变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沉重负担的时候,生日会就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也偏离了加深同学友谊的初衷。因为大家送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收的时候心不安、理不得。如果孩子的生日礼物俨然成为家长攀比的工具,那么,既可能助长自己孩子的攀比和炫富心理,也可能伤害其他孩子的自尊。这样的生日会,不过倒比过好。
礼物换来的“面子”只能维持暂时的友谊
◎铁锅哥哥
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邻里之间几乎没什么关系,而孩子又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这种让孩子们一起过生日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学会分享、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好方式。但由于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操之过急,或过度保护,越俎代庖地帮孩子计划好一切,从而引发了很多社会交往问题。
一方面,家长需克服自身的攀比心理,避免污染孩子的心灵。对于家长来说都非常爱孩子,但不少家长更爱面子,经常拿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越比越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在给孩子过生日的问题上,家长通过给全班同学买礼物的手段,实质上是希望为自己和孩子赢得面子,同时也想帮助孩子赢得好人缘。这样做不仅不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且容易给孩子们形成观念上的误导,以为只要通过“礼物”就能够建立好人缘。殊不知孩子的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靠的是平时有担当、乐于助人、勤奋努力和踏实做人等获得的。礼物维护起来的面子是暂时的,真正的友谊是纯洁而不含杂质的。一些家长显示出的攀比行为,很容易破坏孩子们间那份纯真的情谊。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面对孩子过生日这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过,也有的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过,这就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和同学们一起过生日,那么请先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自己去好好地构思和策划一番,允许孩子向家里人咨询征集意见,完善好整体方案后让孩子按照计划实施。
总而言之,在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家长们最希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但在现实环境下,家长们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扼杀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宝贵品质。家长们的焦虑和攀比心态,让我们的孩子们逐渐失去自信心。许多家长按照自己的理念为孩子创设出自己心中的成长模式,殊不知却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和社会交往的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