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校老师生存调查:六成假期打零工养家【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打工子弟校老师生存调查:六成假期打零工养家【2】

刘珍妮 王卡拉 卢美慧

2012年11月27日08:1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课堂“巧妇”

用废品搭起学生图书角

范艳彬一踏进教室,吵闹的班级会立刻安静下来,30多个孩子齐刷刷掏出课本。

每天早上7点40分,金海河小学四年级1班的晨读准时开始。作为班主任,范艳彬一天的教学工作,也从那一刻开始。

20多平米的教室里,高低不一的桌椅挤得满满当当,没有讲台讲桌,黑板离第一排座位只有1米远,“师生上课,近距离互动,老师脸上几颗痣,他们都能看得见。”这名40岁的语文老师,用幽默掩饰教室的狭小。

和其他打工子弟学校一样,范艳彬就职的金海河小学也是“隐藏”于海淀的城中村,北五环外的一处城乡接合部,顶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尽头。

招牌早被春天的大风吹落,但小路两边的早点铺、卖菜摊摊主对学校的具体位置“门清”,他们的孩子很多都在那里上学。

二层高的矮楼里,一层挤着6个年级的教室,二层是村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租房。这里曾是一家公司的办公楼。

在这所打工子弟学校,范艳彬已教书4年,每周近30节课。教语文让他感到些许轻松,“至少不用准备教具。”

前几年当数学老师,为让孩子们比较圆锥、圆柱的体积,范艳彬连夜利用废旧月饼盒赶制了两个等高、等直径的模型。第二天课上,他让孩子们往里装沙子,看哪个装得多。

一年前,范艳彬曾为孩子们作文里贫瘠的词汇发愁,“形容天空都是‘蓝蓝的’,全班的父母几乎都是‘慈祥的’。”

他跑到废品收购站,翻出一块三合板,两根废旧桌子腿儿,又拔了一个拖把棍儿,倚着教室墙角的暖气片,搭起一个图书角。

最初摆在上面的书,是范艳彬从废品收购站挑拣出来的,一公斤1块5毛钱。

“无米”似乎总是困不住范艳彬这名巧妇,上课,他总用“最容易吸收”的方法,来克服练习册的缺乏。

11月16日的语文课上,范艳彬讲古诗,诗里的7个生字,他让学生自己编字谜,“君——有羊是群,”孩子们的成果让黑板前的范艳彬不停微笑。

调查数据:北京168位受访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中,80.3%的老师在工作中因缺乏教具而难以展开教学。

讲台之外

晚上超市当起“打工仔”

教学上的“漏”,范艳彬绞尽脑汁用生活中的“巧”去补,但生活里的“缺”如果光指着教书,往往让他力不从心。

即便不出这个城中村,他每月1600元的工资也难以支撑范艳彬一家三口在北京的生活,500元房租占去他工资的1/3,为贴补家用,妻子去北大校门口卖纪念品,18岁的女儿也在超市打工贴补家用。

一个月前,范艳彬发现学校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招人,每月1500元工资。于是,每天晚上6点,超市的食品区,范艳彬有了另一个身份——方便面理货员。

站在高架梯上,范艳彬把一箱箱方便面取下来,哪个品牌的缺货,范艳彬就掏出几袋补上,这份工,他得打到晚上10点。

11月16日下午5点,范艳彬看着孩子们全部放学回家,匆匆跑回学校附近的家里,划拉了几口女儿做好的饭。不到6点,范艳彬赶去超市。

那天,他下了扶梯一转弯,两个男孩朝范艳彬招手,“范老师!”面对学生打招呼,范艳彬轻轻点了点头,然后快速往超市走去。

“多少有点不好意思。”白天是老师,晚上当打工仔,起初,范艳彬说他心里有落差,“现在习惯了,一样是靠劳动挣钱,没啥丢人。”

除了每周一晚上,不用去超市,其余时间,他都要全身心地完成这两份工作,一份用来实现他“灵魂工程师”的职业价值,另一份是一个男人养家的责任。

有人问范艳彬,为啥不换个工作,“离不开孩子”是范艳彬能想到的唯一答案。

和范艳彬不同,万超(化名)不得不为女儿1000多元的学费离开教师行业,他和妻子黄文革来北京前,都在河南老家当老师。

2002年刚来北京,一听说打工子弟学校工资只有700元/月,万超转身走了,“一个大老爷们,我去挣那700块钱,还不够交我闺女的学费呢。”如今,万超在中关村一家公司当库房管理,而妻子黄文革成了大兴明圆打工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

从七八百元的工资干起,黄文革换过学校,却始终没离开过讲台,如今工资能拿两三千元。

在明圆学校,由于带的是60多人的大班,她的工资算高的。但一家三口仍然只能挤在10来平米出租屋里,房租500元/月。她和丈夫攒下的钱,还要供读大学的女儿和在明圆学校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

调查数据:寒暑假期间,受访的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中,仅37.5%的老师能拿到平均516元的补贴,剩余62.5%的老师无任何假期补贴,需另找短期工作支持基本生活开销。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