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5年 张婷已是一个漂亮、乐观、开朗的大姑娘,她说,“其实我比很多人已经幸运很多,对于我来说,多活一天就赚了一天,活着就好。” 肖雄 摄
2010年9月26日 张婷再返中山一院,她恢复得不错,走楼梯上4楼都不觉得累。曾强 摄
2008年8月14日张婷回到中山一院与主刀医生张希见面。她最大愿望是能再上学,将来回报社会。李幼欣 摄
2006年11月27日 张婷住进中山一院,她将在这里接受手术,她的眼中已充满了希望。 王亮 曾强 摄
2006年11月22日 14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张婷决定放弃治疗,捐出自己的器官。 王亮 曾强 摄
她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患者。
手术后的5年,那颗新的心脏成功地在她身体内跳动着,延续着她的青春。
那年,她14岁,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艾森曼格综合征晚期。她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她哭着说:“我不活了。”
2006年,南方日报率先对张婷的遭遇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将她收治,成功进行了医疗界高难度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5年过去了,南方日报记者再次回访张婷一家。如今的她又笑着说:“活着就好。”
生死路
张婷一度放弃了治疗,并打算将遗体捐赠,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但事情却意外地发生了转机
早上8点,张婷在床上辗转难眠,感到浑身发冷,头昏沉沉的。一大清早,母亲就上班去了,父亲也因工作临时外出。一间不到40平米的出租屋里只剩下张婷独自一人,横躺在床上。
张婷感觉自己有点轻微感冒,肠胃也有点不舒服。5年来,时不时的腹泻和肠胃炎,张婷早已习以为常。2007年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以来,她每天都要依靠药物来抑制异体的排斥,而长期服用药物,也让自己的肠胃受损,时不时还会被感冒困扰。
张婷起身从柜子里拿出那些昂贵的药,环孢霉素5粒、骁悉4粒、激素4粒……她小心地数着这些五颜六色的胶囊,加上几粒感冒药,总共20多粒药丸一并服下。张婷心里明白,现在她身体内跳动的心肺并不是自己原来的,如果不依靠手里的这些胶囊,她很快就会死去。
现在的张婷,对于死亡并不像常人那么恐惧,按照她的话说,她已经死过一次了。
1991年,张婷出生在湖北襄樊的一个农村家庭。在邻居亲戚的眼中,她自幼就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孩,但和同龄人相比,张婷明显体虚瘦小。小时候的张婷只要稍微活动就会疲累,并伴有轻微气促,活动力较其他小孩也要差很多。父母觉察后,曾带她寻访多家医院,但都未诊断出病因。
直到2006年,由于病情加重,15岁的张婷来到湖北、河南几家大型医院,最终被确诊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
为了挣钱给张婷治病,爷爷和父亲借钱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一场车祸造成二人腿部残疾,本就贫寒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两年爸爸妈妈四处借钱为我治病的场景,那时已经不准备再活下去了。”张婷一度放弃了治疗,并打算将自己的遗体捐赠。
2006年11月,张婷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志愿捐献遗体登记站亲手签署了遗体捐献意向书,希望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绝望的张婷本以为生命到此结束,但事情却意外地发生了转机。
当时,张婷的病情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不少爱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资助救治。中山一院决定将张婷收治,由于张婷的病情已是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晚期,只能选择医学界难度较高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2007年1月28日上午,插着氧气管的张婷被推进中山一院心外科2号房手术室,主刀医生张希教授笑着对张婷说了句:“要有自信,加油。”之后,即对她进行了麻醉,上午9点,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6个小时后,一颗新的心脏开始在张婷体内跳动。
当天下午5时半,张婷睁开眼睛,生命再次获得了重生。张婷父母抱头痛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