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國風”傳承,打破圈層(“融”觀中國)

——“新媒體與知識傳播”系列報道之一

盧澤華 沈與時
2024年04月01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支教大學生正在指導小學生學習剪紙。
  謝貴明攝(人民視覺)

  在貴州省黔西市洪水鎮新橋村,孩子們在練習武術。
  史開心攝(人民視覺)

  一段“打鐵花”視頻引來千萬網友圍觀,一款“新中式”服裝讓年輕群體追捧不斷,一場古箏直播讓全球網友驚嘆連連……從“觸網”到“融網”,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深度擁抱網絡,突破傳統圈層,在更廣闊的領域擦出新火花。

  

  讓甲骨文“活”起來

  打開博主李右溪的短視頻界面,一串串難以認讀的甲骨文“飛”入眼帘。這樣的視頻也能火?78萬粉絲幫她給出肯定的答案。

  李右溪曾就讀於浙江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主攻方向是甲骨文。回想起2023年2月開通甲骨文自媒體的經歷,李右溪感慨頗深:“一開始,我心裡也沒底,在多數人眼裡,甲骨文過於冷門,晦澀難懂,是隻能‘躺’在古籍裡的文字,讓甲骨文‘活’起來,是難以想象的。”

  憑著對甲骨文的熱愛,李右溪發出了第一條短視頻。沒想到,隔天一早醒來,消息通知裡竟顯示獲得幾千個“贊”。她以為自己還在做夢,不敢相信是真的。趁熱打鐵,不久后她又發出第二條視頻,這次更火,收獲20多萬個“贊”。“沒想到像甲骨文這樣的冷門絕學還有這麼多受眾,我很意外,這讓我對傳播甲骨文有了更大的信心。”李右溪說。

  李右溪的“意外”有著深厚的粉絲基礎。如今,“國風”成網友追捧的新潮流。某視頻平台做過統計,創作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博主有40多萬人,古風民樂、傳統工藝、非遺傳承等視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最近,在北京讀本科的王鑫迷上了《長安三萬裡》《山海經奇》等影片,“抖音”上的嗩吶演奏、打鐵花、漆扇制作、核雕工藝等推廣非遺的作品,也成為了她的“下飯神器”。“每次看到這些視頻,都會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它們這麼美、這麼有趣,背后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每次瀏覽,都會有很大收獲。”王鑫說。

  “國風”視頻走紅,從線上火到了線下。不久前,江蘇蘇州的馬女士在某社交平台上被“種草”了一款“新中式”穿搭,她剛開始穿著針織毛衣配馬面裙出門時還擔心會不會有些另類,沒想到外面這麼穿的人不在少數,很多年輕人甚至穿著漢服逛街。“以前很少有人穿漢服的,現在大街上卻隨處可見,可見漢服是真火啊。”馬女士說。

  平台數據也驗証了這一點。抖音上“‘新中式’穿搭”相關話題短視頻播放量已超過120億,今年1月,馬面裙等漢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00%……這顯示傳統文化元素開始被更多人青睞。

  非遺並不“冷門”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53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4145萬人,佔網民整體的96.4%。新媒體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與生動活潑的內容,讓很多曾被認為是“冷門”的藝術變成了“熱門”。

  福建泉州的張奶奶,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蟳埔女”,她在當地生活幾十年,自去年起突然發現很多人來“簪花圍”打卡拍照。一問才知,原來是網上女明星頭戴“簪花圍”的照片火爆全網,大家紛紛緊跟潮流來當地體驗,連帶著蟳埔女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火了。張奶奶表示,自己在這裡“簪花圍”了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熱鬧的場面,很開心我們的鄉土文化能被更多人知道。

  在很多博主看來,要被“更多人知道”,遠不隻隨手拍拍視頻、上傳平台這麼簡單,其中還有一個摸索和熟悉的過程。

  李右溪在讀研究生時,曾做過甲骨文相關公眾號,但一直不溫不火。畢業一段時間,她就職於一家新媒體公司做互聯網運營。借著工作的機會,她開始琢磨新媒體的“正確打開方式”,並試著自己創作視頻。

  她做甲骨文視頻的主要思路是結合趣味故事與熱門話題,由淺入深拆解甲骨文,讓大家發現原來甲骨文也可以這麼有趣。比如,杭州亞運會期間,她做了許多視頻來講解有關運動的字,如“射”“走”“舞”等,獲得大量好評。

  “我認為國學、非遺等傳統文化並不‘冷門’,只是需要被大家發現的窗口,短視頻就是一扇不錯的窗口。”李右溪向記者分享了一名外賣小哥的私信,說自己因為看了她的短視頻,才喜歡上甲骨文,這些視頻讓他感到甲骨文不再是距離自己很遠的冰冷符號。

  “運營新媒體,我最大的感受是,新媒體具有傳播范圍廣、開放度高、交互性強等特點,能夠很好地促使傳統文化的‘破圈’。通過更加生活化接地氣的內容拉近了與人民的距離,從而喚起了人們心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守住“根脈”才持久

  隨著互聯網上的“國風”“國潮”越來越熱,也有部分網友提出了擔憂。比如,有些博主發布的內容真假難辨,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魚目混珠、惡意誤導之嫌。而網友們難免有分不清“李逵”和“李鬼”的時候。

  “我兒子上小學六年級,有一次,竟然把一首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詩說成是李白寫的,還說是網上的‘老師’教的,我打開視頻一看,果然是博主搞錯了。那位博主在自己頁面上自我介紹‘詩詞專家,專攻唐詩二十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家住河南鄭州的林濤表達了自己的擔心:“這類視頻不僅誤導了網友,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正常傳播。應該請權威部門對網上的國學自媒體清查一下,打擊濫竽充數者,不能讓來之不易的‘國學熱’變了味。”

  李右溪對記者表示,自己平日裡經常收到網友發來的甲骨文解讀文章和視頻,很多都是張冠李戴,自己在做短視頻的同時,還常常扮演打假者的角色。“網上很多講甲骨文的信息很離譜,但也收獲了大量關注,有時我實在看不下去,會留言批駁。”

  如今,隨著當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數字化、VR等技術手段正廣泛運用於新媒體運營:3D復原千裡江山圖、戴上VR眼鏡探索三星堆遺址、線上參觀“數字敦煌”、AI書法……這些將傳統文化與新技術跨界結合的成功案例,使得傳統文化煥發著全新的生命力。

  專家認為,真正用好這些技術,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清朗、規范的網絡環境中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數字技術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兩面性’。抓好機遇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對挑戰,讓數字技術進一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添磚加瓦’。”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研究員何震認為,要推動數字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著重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道”和“根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