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才創造力從何而來?第三場“代表通道”精彩作答

2024年03月12日08:3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才創造力從何而來?第三場“代表通道”精彩作答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 洪星攝

“教育是把過去的知識教給現在的學生,希望他們解決未來的問題。”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鬆代表說,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教育需要賦予學生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進而培養其創造力。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第一資源。“代表通道”上,兩位來自教育一線的代表現場分享了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經驗。

興趣和希望是創新的源頭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是培育希望的事業。”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校長王旭代表講述了因車禍而高位截癱的男孩努力考取大學的故事,讓不少人眼中泛起淚光。

在王旭看來,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積極引導和栽培。這幾年,一批芙蓉學校在湖南省建成,給農村孩子帶來教育的希望。

王旭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要讓他們的長板更長,讓興趣愛好變為明天人生發展的優勢。要尊重差異,相信孩子,激發他們的天賦、潛能和夢想。

讓學生參與高水平研究

從基礎教育步入高等教育,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高鬆認為,最重要的途徑是讓學生參與到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中。

“現實中的大部分問題是復雜、不確定的,單一學科和專業往往難以解決。”在高鬆看來,學術研究往往沒有現成答案,隻能靠動手實驗。例如,他帶領團隊首次發現金屬有機單離子磁體、首次合成鐵磁和鐵電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將磁性分子用到量子信息和分子診療,這些研究都需要不斷學習、突破、發現和開拓新的前沿領域。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高鬆認為,通過提高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穩定性支持比例、優化管理使用競爭性研究經費等舉措,將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產出前沿科學與未來技術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記者 張佳星 何 亮)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