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回到童年 追到民間(創作者談)

——用繪本童書描畫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

蔡 皋
2023年06月02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桃花源的故事》插圖。
蔡 皋供圖

漁翁身披蓑衣,劃動木船迤邐前行,河道兩岸桃花盛開,落英繽紛,青山藹藹。這是繪本《桃花源的故事》中的一頁。它來自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日本圖畫書之父”鬆居直改編后,我配畫完成。

我喜歡鄉村,喜歡自然。回想50余年來的繪本創作經歷,我如漁翁般徜徉於自然與生活的河流,一路畫,一路借“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光亮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中國傳統文化滋養藝術創作

1972年,我開始繪畫創作,彩色連環畫《賀胡子》與《三色圓珠筆》獲得《紅領巾》優秀作品二等獎。36歲那一年,我成為童書編輯。因為喜歡為孩子畫畫,工作雖忙,我也沒有放下畫筆。1993年,我創作的繪本《寶兒》獲得布拉迪斯拉發國際兒童圖書展金蘋果獎,主人公“寶兒”及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風格,受到國際繪本界的認可與喜愛。

《寶兒》以《聊齋志異》中的《賈兒》為藍本,講述了聰明勇敢的寶兒保護母親的故事。為更適合孩子閱讀,我沖淡原作的志怪傳奇色彩,融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寶兒》的繪畫風格大紅大綠,夸張變形,對比強烈,吸收了民間藝術的養分,有鮮明的個性。此前,我已創作完成《晒龍袍的六月六》等繪本,對於如何轉化吸收、重新詮釋民間故事,有了一些積澱和感悟。我熱愛民間文化。從小,外婆就給我們唱童謠、講故事,這些代代相傳的故事包含著朴素的道理,潤物無聲地給了我美學和哲學啟蒙。寫寫畫畫時,我總會想到外婆﹔找力量、尋靈感時,就回到童年、追到民間。

《桃花源的故事》描繪了詩意的田園生活,畫風明媚親切。中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數千年來,人們習慣於“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生活,生命節奏、心理節奏與自然同一。我畫《桃花源的故事》,就是為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我曾在湖南省太湖鄉生活過6年,對鄉村充滿感情。春種秋收,讓我真切理解“汗滴禾下土”的分量。時光過濾掉苦,留下的是甘甜。《桃花源的故事》既是理想的,也是現實的,我將難以忘卻的事物和感情安置於圖畫,希望展現土地的芳香、農耕的美好,呈現質朴自然、自信自足的精神之美,希望讀到繪本的孩子們能對“桃花源”及其他一切美好事物充滿熱望。

“桃花源”及其文化內涵和精神象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桃花源記》《詩經》《楚辭》多美啊,我們的繪本作者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尋找源頭,找到質朴清潔的東西,力透紙背地畫進童書,藝術地呈現出來。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對藝術感興趣,我們的未來就會更有希望。

圖畫的世界是由視覺語言展示的世界,它烘雲托月般呈現內容蘊含的精神世界。2014年,《花木蘭》獲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繪本)獎。2022年,我獲得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特別貢獻獎”。我的藝術創作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受益於中國民間藝術,這些榮譽是對我的褒獎,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如果說《桃花源記》《木蘭詩》是皎潔月光,那麼,希望我的繪本能夠成為一個標識,或一個手勢,引領讀者更用心注意天邊的那輪明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讓繪本藝術成為文化交流的軒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中抓住自己民族的根。2002年,《桃花源的故事》由日本福音館出版,翌年,入選日本小學國語教材。鬆居直曾對我說,中國文化有力量。《桃花源記》很早就被翻譯到日本。從記事起,他就看到父親每逢3月便在家中挂起桃花盛開的山水畫,畫中一條小舟逆流而上。父親告訴他,這幅畫叫《武陵桃源》。鬆居直中學三年級時,課本裡出現了《桃花源記》,從此,“桃花源”便成為他的向往之所。

1995年,鬆居直出資設立了中國兒童圖畫書“小鬆樹獎”,我編輯的繪本獲得全部4個獎項,因此與他結識,並告訴他:“你夢寐以求的桃花源就在湖南啊!”前往湖南省桃源縣的桃花源后,他向我發出創作邀請。經過5年時間精心打磨,《桃花源的故事》完成創作出版,插畫原作在日本巡回展出,我亦應邀參加開幕式,切實感受到當地讀者對繪本的由衷喜愛。繪本作者要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力量,把它融入作品,既能體現中國人的思想,又不是說教,用優秀作品打動海外讀者。

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參加國際童書展時,由於不懂外語,我與外國藝術家很難進行語言交流,就拿作品給他們看,彼此產生了情感的交集、思想的共鳴。繪本中的圖畫反映出創作者的藝術趣味、心靈追求與修養品格,如鳥兒鳴叫,無需語言也能理解欣賞。

圖畫直接產生審美,藝術的美能夠打動人、籠罩人,令外國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吸引他們去喜歡、去研究。因此,我們的繪本創作應該是藝術的,要能“帶”出中國文化最優質的部分﹔我們的繪本創作要更蓬勃,當優秀作品佔到一定比例時,就會形成濃厚氛圍,中國文化就能被海外讀者更好地“看見”。

繪本創作要呈現最美、最好的事物,將高雅趣味和高尚情感藝術地傳遞給孩子。放眼國內外優秀繪本作品,往往蘊含了哲學思想與人生思考。正如德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所說:“我是為了我心中的這個孩子,也是為了我們所有人,才講我的故事。”在我眼中,孩子是“小先生”,他們最精彩、最可愛,教會我好多好多。不要用成年人的審美去“綁架”孩子,不要居高臨下,要創作出超越年齡界限的優秀作品,這是繪本作者應有的創作自覺。

我很喜歡“漫天風雪得梅心”這句詩:梅花在風雪中綻放,自是一種風骨,自有一份凜冽。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寫照,也是我希望達到的人生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之高妙,皓首窮經,我也無法完全參透,但我願盡己所能,借手中畫筆,與孩子、與海外讀者在美好的文化傳統中相遇相知,期待“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心靈溝通。同時,我也希望中國的繪本同行,能夠站在文化的高度,具有國際的視野,博採眾家之長,以久久為功的心態,把最好的作品獻給童年。

打開一本書,應如打開一扇窗,看到窗外的世界,讓陽光照進來,讓風吹進來,滋潤我們的心靈。通過繪本藝術創作,讓中國與世界更好地聯通,這是多麼美好的風景。

(作者為中國繪本畫家,本報記者王佳可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2日 17 版)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