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中國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本期特刊邀請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撰文,圍繞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行論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變量,也是應對大國博弈和破解疫情影響的重要舉措。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應對科技革命的重要手段。
近現代以來,科技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逐漸加深。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經歷第四次科技革命。在人類歷史上,形成過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五個世界科學中心。從科學中心轉移和科技強國興替更迭的歷史格局來看,每一輪科技革命的“危”與“機”並存,能否破危機、開新局是應對科技革命的關鍵。縱觀國際科技創新的集聚趨勢,高度集聚創新要素的科技創新高地往往主導全球科技創新,其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地區或城市則往往能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能否擁有這樣一批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地位。
近年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呈現出多極化特征,空間維度上由國家層面轉為區域或城市層面,空間尺度上也具有明顯差異。20世紀中葉以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紛紛崛起,例如以美國紐約、波士頓以及日本東京為代表的城市圈型的科技創新中心、以以色列特拉維夫為代表的城市型的科技創新中心、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科技園區型的科技創新中心等。這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的高度集聚、創新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創新要素的高效流通、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的深度嵌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應對科技革命、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以科技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點。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探索科技現代化的關鍵載體。從提出“四個現代化”,到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科技現代化一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的科技現代化既有發達國家科技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在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僅要作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融合創新示范區,更要成為探索科技現代化的試驗田。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高級形態,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覆蓋面廣、涉及領域多、標准要求高。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科技創新關鍵組成部分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三個“第一”和四個“新”的集中體現。縱觀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歷程與經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往往高度集聚了前沿科技、高端人才、雄厚資產、頂尖機構與組織等科技資源。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重要論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集中體現,更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戰略著力點。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經過多年的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創新上爭一流、做標杆、出示范,對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了創新引領和核心引擎作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各展優勢,各顯特色,避免單一模式。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立足首都實際,堅持首善標准,充分利用其優質的科教資源和央企資源,開展“三城一區”主平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結合北京高校院所和央企疏解進程,輻射帶動天津、河北發展,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
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面對新形勢、新使命,對標全球最高標准,確定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已經形成,中心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加快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輻射帶動江蘇、浙江、安徽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建設之初就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優勢,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建設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進行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試驗和壓力測試。
新發展階段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面臨新形勢、新使命和新要求。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應放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中思考,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戰略中布局。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根本宗旨,把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方向,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根本動力。
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搶抓戰略機遇,明確創新導向,持續推進科技體制優化,不斷提升創新軟環境﹔要依托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研究機構和高校等載體,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吸引高層次人才的世界級平台,形成人才聚集的“生態圈”,產生“以才聚才”的強磁場效應﹔要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產學研聯合攻關,破解產業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要加大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和經貿合作網絡。
(蘇 竣 清華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