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學習貫徹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動>>教育之聲

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發展如何開新路

姜沛民
2023年02月21日14:5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發展如何開新路

  中國農業大學學生在河北省曲周縣前衙“科技小院”葡萄種植園內測試、記錄葡萄糖分數據。牟宇 攝

  中國農業大學學生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未來果園”實驗室進行測量大桃維生素C含量實驗。 任超 攝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開拓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是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要求。新時代十年來,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來舉旗定向,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來謀篇布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科技、黨建等工作的重要論述來全面推進,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大踏步跨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階段。

  切實增強開拓新路的使命感緊迫感

  深刻領會辦好高等農林教育使命重大。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從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服務“國之大者”的高度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切實增強辦好高等農林教育、服務“三農”事業的歷史使命感。

  深刻領會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來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這就要求我們自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這就要求我們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我們要從“兩個大局”的高度,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實增強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

  深刻領會高等農林教育強起來時不我待。新時代,我國建成包括高等農林教育在內的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的實力強起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加快推動高等農林教育強起來和“十四五”時期加快培養涉農專業緊缺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切實強化推動高等農林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緊緊跟上強國步伐的緊迫感。

  深刻把握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主動。高等農林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高等農林教育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在打造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的高質量農林教育體系、涉農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先行先試。我們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重大實踐出發,凝心聚力推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切實增強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主動。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走出新路。我們要從開拓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出發,充分彰顯中國特色,強化農業特色,瞄准世界一流,拓展學科專業新領域,激活學校發展新動能,不斷形成學校發展新格局,作出服務國家新貢獻,切實擔負起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開拓學校高質量發展新路的時代責任。

  奮力開拓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新路

  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舉全校之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入選北京市首批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率先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全面開設“四史”課程。獲批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了全國農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零的突破。在全國率先發起“專業課發揮思政教育功能”教學改革專項,2300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改為“育人大綱”,引領農林高校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積極探索“大思政課”建設。

  始終堅持青年正確成長道路,擦亮農大特色實踐育人品牌。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全國、面向“三農”,搭建實踐錘煉廣闊舞台,建成地方產業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校外實驗站、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三院兩站一體系”社會服務體系,覆蓋了全國1000多個縣。其中,“科技小院”作為創新校地共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教育培養的一張名片,寫進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文件,在全國推廣。深入實施“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打造“百名博士老區行”“紅色1+1”“假期農校”等活動品牌,積極引導廣大師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堅持前瞻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完善“新農科”育人體系。學校擔任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單位,牽頭和引領全國“新農科”建設,完成“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部曲,推出《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先后成立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暨農業綠色發展學院、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營養與健康系(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未來技術學院等,新增15個本科專業,其中生物育種科學、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等6個專業為全國首創,入選生物育種國家“強基計劃”,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堅持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健全“知農愛農”育人機制。學校打造了全國首門高品質“大國三農”在線開放標杆課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三農”領域偉大成就,進一步增強廣大師生的“大國三農”文化自信。堅持把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開展新時代耕讀教育,開設20多門耕讀和農業特色核心通識課程,打造“延河聯盟高校”涿州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進田野,扛起鋤頭學“真把式”,在全國率先構建耕讀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的育人機制。

  堅持全面夯實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能力。學校牽頭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農林類專業認証的國家標准。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通專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理念,大力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十年來,學校70%以上畢業生在基層一線、農業及“農業+”行業就業,在“三農”事業廣闊天地中干事創業,大展作為。

  奮力開拓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新路

  聚焦糧食安全等國家重大戰略,不斷增強科技攻堅新優勢。學校堅持“超前布局、聚焦原創、交叉融合、全鏈協同”思路,持續加強原始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成果轉化。持續開展黑土地保護聯合科技攻關,創建“梨樹模式”,獲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器“兩把剪刀”,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破解“卡脖子”難題。先后獲批和建設了3個國家野外站,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十年來,學校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8項,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力量得到錘煉。

  著眼於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興起科技會戰新高潮。學校堅持創新發展中國特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論和技術體系,建設一支引領全球農業綠色發展的人才隊伍,不斷引領全國農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積極打造國家“三農”高端智庫,不斷推出建言獻策新成果。學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建設具有中國農業大學特色、風格和氣派的“三農”哲學社會科學,逐步形成了以涉農問題研究為核心、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布局。立足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政策需求,建立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等高端智庫。打造馬克思主義“三農”思想與農村基層黨建研究高地,為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聲。

  參與全球農業治理和科技創新,不斷開拓國際合作新局面。學校積極參與創建並引領“世界頂尖涉農大學聯盟(A5)”,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與南南合作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跟蹤和引領世界未來農業發展的學術前沿,引領我國在“一帶一路”與南南合作領域的農業教育科技合作,在全球視野下開展研究和對話,在全球農業治理體系和科技創新中貢獻智慧,參與構建人類農業教育命運共同體。先后建立了11個“一帶一路”沿線海外農業合作中心,探索推進“全球農業”一級學科知識體系建設。

  除此之外,學校還聚力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為唯一一所連續三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高校。在上級部門支持下,學校還聯合全國41所高校,發起“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協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樣板。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