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的歷史規定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付諸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的歷史規定性。在百年歷史上,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社會理想,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不同時代的任務發展中國的現代化理論,同時採取具體措施著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取得了世所罕見的偉大成就,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豐富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從歷史的眼光看,現代化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世界各國都在不懈追求現代化。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先后經歷了多次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中國實現現代化作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最終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先決條件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將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主要實現形式。毛澤東同志強調,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隨著革命勝利的到來,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將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與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相結合,提出中國的獨立與解放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先決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新年獻詞中提及的,這樣,就可以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並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雖然這一時期沒有明確提出中國的“現代化”概念,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提升生產力發展水平,需要實現獨立解放、實現工業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不斷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由單一的工業化拓展成為包含多個層面的“四個現代化”。國民經濟恢復后,中共中央參照蘇聯的國家工業化道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將把我國建設成為工業發達的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起決定作用的領導力量作為發展目標。周恩來同志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黨的八大將“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寫入黨章。在此之后,“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內容隨著社會變遷和黨認識的深化而變化,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了新的“四個現代化”,即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遇到的具體難題與現實需求中提煉中國的現代化理論,不斷豐富現代化理論,可見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始終是我們黨工作的主線。
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更為務實的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路徑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對國情的重新認識和其他國家發展歷程的借鑒,提出更務實、更符合中國實際發展狀況的現代化目標與道路。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一概念:“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此時,鄧小平同志所指的“中國式”主要是底子薄、人口多兩個重要特點。鄧小平同志進一步解釋,“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准放低一點”“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准進一步明晰:“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后來鄧小平同志直接指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這便將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表明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提升生產力發展水平,讓國家擺脫貧困、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和決心。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這一設想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追趕目標,以基本實現現代化為核心目標。
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根據實際發展狀況調整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勝利實現,並增加了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同時,拓寬了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提出了“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其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新時代歷史性地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自信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概念,更加堅定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現代化道路並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為此,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奮斗目標,並做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人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奮斗,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更為全面地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本質要求與重大原則,並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便更為明確地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並將其作為黨在未來仍需不斷努力實現的社會理想。
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是實現現代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豐富實踐,使我們黨對於現代化的理解更加科學。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付諸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實踐路徑。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注: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基金項目“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號為202130020)的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