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學學科體系

黃文藝
2023年02月21日13: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學學科體系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法學學科堅持與黨和人民事業同向同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同頻共振、與法治中國建設同步共進,在理論創新、范式轉換、體系變革中砥礪前行,初步構建了一個門類較齊全、分工較細致的學科體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法學研究者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加快法學學科推陳出新、迭代更新、交叉創新的步伐,構建起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學學科體系。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統領法學學科體系建設

   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指明了加強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科學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意義的新范疇、新命題、新理論,對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具有立根塑魂、立柱架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法治理論研究和宣傳,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突出特色”。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自主性、原創性、標識性、繼承性、包容性的新思路。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扎根中國大地的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原創性的法治理論體系,為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寶貴思想理論資源。在基本范疇上,習近平法治思想通過總結中外法治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法治道路、法治體系、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規治黨、法治經濟、法治社會、涉外法治等在內的范疇體系,為構建法學學科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概念框架。在重要命題上,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把握法的普遍規律、洞察法的時代精神、總結法的科學認識,提出了一大批具有說服力、感染力的新判斷、新命題,為構建法學學科體系提供了豐碩的思想觀點。在基礎理論上,習近平法治思想從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科學回答了一系列法治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由法治地位、法治結構、法治運行、法治關系、法治方法等眾多理論板塊構成的理論體系,為構建法學學科體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轉型升級推進法學傳統學科發展

   在構建現代法學過程中,我國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等傳統學科,在學科建置、范疇體系、理論體系等方面曾一度深受西方法學的影響,迫切需要在增強自主性、原創性、時代性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描繪了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的新時代法治中國全景圖,引領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破除對西方法學的知識依賴、推動中國法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智識資源。

   及時拓展學科疆域。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以大視野、大格局、大手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把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社會規范體系建設等納入國家法治建設的范疇,拓展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版圖。對法學學科建設而言,不僅要創建一系列新興學科,還要求傳統學科必須重構學科版圖。比如,法理學所研究的“法”,不能隻限於國家法,而應包括從國家法律到黨內法規、從正式法到非正式法、從硬法到軟法等各類法律現象,提供具有包容性和自洽性的新的法本體論。又如,社會法學所研究的“社會法”,不能隻限於傳統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而應覆蓋近年來我國興起的社會治理法,構建起新的社會法學學科。

   加快擴充知識容量。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以全新的視野、思維、方法對法學發展史上種種問題作出了新探索、新思考、新解答,極大豐富和充實了人類法學知識寶庫。我們應充分運用好這筆難得的法學知識資源,推動法學傳統學科的知識擴容、內涵升華,增強這些學科對法治實踐的解釋力、輻射力、穿透力。比如,習近平法治思想對傳統法理學中法治地位和作用問題作出了新探索,提出了“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國際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規則、法律之爭”“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等一系列新命題,實現了關於法治地位的理論的重大突破、重大創新、重大發展。法理學學科要充分吸納這些新命題新論斷,對法治地位和作用的理論認識進行再提煉、再升華,使之具有更強的解釋力、說服力。

   全面推進理論更新。法學傳統學科所包含的林林總總的理論,無論是來自對域外既有理論的借鑒,還是來自對本土既往實踐的總結,都需要根據習近平法治思想新成果和全面依法治國新經驗及時進行理論更新。對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等傳統學科來說,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最新成果進行理論更新,不僅有利於破除對西方法學的理論依賴,還有助於克服因搬運西方不同國家和不同流派理論而導致的“學術分裂”現象,實現學科內部各種理論的貫通融合,構建起一個體現中國理念、中國價值、中國精神的法學理論體系。

  立足中國法治實踐創建法學新興學科

   在黨領導人民探索法治新路、創造法治偉業的百年歷程中,中國法治實踐積累了大量有別於西方法學知識的經驗、智慧,構成了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識資源。這些本土的自主性、原創性知識,迫切需要法學界對之進行學理提取、原理提純、哲理提煉,構建起中國氣派的法學學科體系。

   比如,中國共產黨依規治黨、依法執政的偉大實踐,為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和豐厚資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証,黨內法規體系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體兩翼。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依規治黨、依法執政的豐富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構成了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創建出一批中國氣派的法學學科。目前,中國法學界已建立了黨內法規學、紀檢監察法學等新興學科,編寫出版了相關教材、著作。未來,應進一步深化細化黨內法規學的學科劃分,在黨內法規制定、黨內法規執行、黨的組織法規、黨的領導法規、黨的自身建設法規、黨的監督保障法規等領域創建新的分支學科,構建起中國氣派的黨內法規學科體系。

   又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運行過程和操作實踐,從法的制定、實施、監督到保障,產生了一整套難以用西方法學理論予以解釋的原理、知識、技術,為構建法治運行學科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我們可以在總結法治運行各領域各環節的實踐經驗、實踐智慧的基礎上,創建出中國特色的立法學、執法學、監察學、審判學、檢察學、法治監督學、法治保障學等學科。這些實踐性學科的構建和發展,有利於加強法學實踐教學和在職教育培訓,有利於向世界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傳播好中國法治經驗。

  順應時代潮流發展法學交叉學科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力驅動下,當代科學發展呈現出學科大交叉、大重組、大融合的新趨勢新潮流。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各類科技在法治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催生出法學與其他科學交叉交融的強大動能。當前,我國的司法大數據、司法區塊鏈、智慧警務、數字檢察、智慧法務等方面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法治實踐對法學交叉學科建設既創造了強大需求,又提供了堅實客觀條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法學界應緊密跟蹤當代法治實踐前沿,加快設置數字法學、網絡法學、人工智能法學、區塊鏈與法律、算法規制與法律、數字經濟與法律治理等交叉學科,確立起我國在新一輪法學交叉學科建設上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過去,全球法治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往往先在歐美國家出現,西方法學界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取得了這些領域的知識主導權、話語先佔權。現在,中國法學界也要依憑中國法治實踐先行優勢,加強對法治科技應用中前沿性問題研究,創造出一系列自主、原創的法學交叉學科,確立起這些學科領域的定義權、話語權。

  面向世界拓展法學學科領域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法治是破解全球治理難題的重要機制,法學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智識力量。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形式的政治霸凌、文明沖突、貿易保護等論調甚囂塵上,環境污染、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資源能源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扶貧減災、太空開發利用等全球性公共問題更加突出。

   新時代法學學科建設,不僅要服務於國內法治建設,也要服務於涉外法治和國際法治建設。為此,應加快推進涉外法、國別法、比較法、國際法等學科建設,加強對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涉外法治戰略布局的研究,為依法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氣候法學、能源法學、網絡信息法學、空間法學、極地法學、公共衛生法學等學科建設,在破解全球性公共法治難題上提出有競爭力、實效性的中國理論、中國方案,推動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總之,隨著各類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新時代法學學科疆域已實現了大規模的擴展和改寫,急需對學科體系結構進行重構重塑。展望未來,按照從理論到應用、從靜態到動態、從國內到國際、從國法到黨規、從單一到交叉的分類標准和排列邏輯,理論法學學科群、法律史學科群、部門法學學科群、法治運行學科群、涉外法與國際法學學科群、黨內法規學學科群、法學交叉學科群等彼此協同、相互支撐的法學二級學科群必將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進程正有序推進。

   (作者:黃文藝,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