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課堂“一日三餐”中調配“創新營養”

呂文清
2023年02月21日08: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課堂“一日三餐”中調配“創新營養”

   【一線探索】

   前不久,有學生給課本“找碴”“挑錯”,其背后的創新意識受到專家肯定。進一步探討研究如何讓創新教育成為課堂的“一日三餐”,普種“拔尖創新人才”根苗,對加快推進人才強國建設意義重大。特別是又逢ChatGPT橫空出世,新一代人工智能崛起,全球性教育大變革也會緊隨而來,強化創新教育更顯得刻不容緩。

  從提問入門,讓創新成為可能

   創新素質的基礎是學會“提問”,“問題”是創新的錨點,基礎階段的創新教育先要教孩子“提問”。擴展到課堂“一日三餐”,如何教會“提問”?應強調三個策略:一是情境化策略,把課本內容還原成有型質、可玩味的物事,為學生觀察、發現和審視問題創設情境,促發學生主動探尋真問題,使發問言之有物。二是經驗化策略,把課本內容跟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原有知識聯系起來,使其在深度理解事物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加工、梳理、概括,調動已有經驗、知識及所有資源,為新的學習搭建台階,提供支架。三是情感化策略,把課本內容變為學生真關心、有責任的事件,為發問注入內生動力。缺少情感連接,孩子們大腦不在線,是提不出真問題的。

   觀察一些國家的課堂,學生提問五花八門,往往“料”很足。其原因除了鼓勵互動的課堂環境外,主要得益於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真實操作、真實討論,以及雷打不動的周末社區活動。正是這樣不斷引導,孩子們習慣提取生活世界大數據,所以腦洞越來越大,算力越來越強,算法越來越多,創新腦在“一日三餐”中養成。

  強化思維進階,讓創新芯片自然生長

   創新素質的內核是發展思維。目前學界對思維教學已有共識,課堂操作也已有改觀。有的學校進一步關注高階思維,有的強調計算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等。怎樣促發學生的思維進階?這裡提示三個維度和三個線路:一是從學生的學習和課程內容的關系維度,拎清“他是誰—他從哪裡來—他到哪裡去—他可怎麼去—他需什麼支持—他的進階怎麼檢測和優化……”這條線,為每個孩子進行個性化定位,設置專業通道﹔二是從學生的學習與教學進程的關系維度,拎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辦到什麼程度—怎麼檢測—下一個上升螺旋怎麼設計……”這條線﹔三是從學生的學習與神經結構塑造的關系維度,拎清“原始思維—單點思維—結構思維—系統思維—復雜思維—創造思維……”這條線,幫學生搭建上升旋梯和發展通道。

   進入21世紀,各國都特別強調思維教學,從學生發展標准、課程系統到測評方法,進行了系統性更新。如國際學生素質測評中,有一個“地鐵路線優化選擇”的數學問題——從A站到F站,有幾條交錯線路,有的施工,有的頻次不同等,讓選一個最優方案。這一問題涉及知識、經驗、建模、讀圖、計算等多個學科和多項技能,哪個方面含糊都難得分。那些沒坐過地鐵,特別是農村沒見過地鐵的學生怎麼辦?我們曾做過專題探討。大家提出要了解學生經歷了什麼,對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建構能力等進行專業判斷,然后作出教學決策。操作中要搭建“經驗”支架,補充必備知識信息,練習地鐵運行圖閱讀技能,建立思維結構等。讓思維有序進階,關鍵是“階梯”要搭得不高不低,正好讓學生努努力能跨上去,並適時循序加碼,調配更高的梯子。

  高度重視原理教學,讓學生獲得可擴展的創造力

   創新素質成於“原理”通透。從全球總體看,基礎教育大致經歷了知識型—能力型—素質型—創新型等幾個階段,課程教學重心也隨之轉換和更新。美國2000年就率先轉入創新型教育模式,其樣態主要為“工作型課堂”“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實踐”。這些我們不少學校也在做,但總做不到位,原因又多歸為班額大、課時短、資源少等。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沒發現其創新密碼。其實在這些教學行為的最裡層,都包裹著一根“金線”——原理教學。

   怎樣強化原理教學?這裡舉兩個例子:如在美國東海岸,我連續10年跟蹤過一個麻州的普通學生,她二年級有道數學作業題是“4×8=?”,共設五問——①4×8是什麼意思?②填涂4×8關系圖(旁邊附有4×8計算原理圖),③寫個4×8的故事,④做一個4×8的統計表,⑤用多種方式計算4×8=?我認為,這是一種全景式的原理教學。她有一次寫作得了高分,被老師作為范例,很高興,我問她為什麼能得高分?她把作業本最后貼著的寫作評價標准給我看,是逐條對照講解和分析。這說明什麼?他們不但老師研究標准,學生也已經能夠根據課標創造性學習了。她6年級時寫了一本詩集,錄有她一學期持續創作的8首詩,算是“學期研學項目”,自主安排完成。這本詩集樣子很原始,純手工制作,每首詩都配了符合主題的插圖,設有彩色封面,還有目錄、題記,作品要素齊全、規范。這裡有眾多創新元素。再如2017年5月我在加州的帕勞奧托學區做交流訪學,當時他們正在改編K12數學教材,學區負責人說,原先的課本雖注重跟生活經驗結合,但出現了散、亂、淺的問題,改編著力點是:加深內容難度﹔加強邏輯體系﹔突出原理教學。這給我沖擊很大。因為當時我們正在學習美國理念,減輕教材難度,而美國為什麼轉向了?是為創新而改。硅谷怎樣繼續保持全球科技領導地位?需要培育更高端的創新元素——知識創新和原理穿透。硅谷引領全球,前期主要靠技術研發創新,未來需要靠原理創新,創新的根基在中小學課堂,要讓原理從學生大腦裡自然生長出來。

   反觀我國給課本挑錯的幾個學生,也都是在更高維度審視問題,運用原理穿透、知識聯結、概念轉換、邏輯推理等高階能力解決問題。所以應特別強調重視原理教學,把原理弄透徹,讓創新有源頭活水。

   (作者:呂文清,系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創新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華南師范大學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交叉中心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