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傳統借科技而升華

——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選萃

2023年02月20日08:2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傳統借科技而升華

五千年回眸,縱觀古今,文明因創新而重塑,傳統借科技而升華。鄉土深處的文化根脈、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日,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三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以“綠色低碳中國”為主題,第三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則選擇“鄉土中國”為主題,青少年鋪洒創造熱情,用現代科技手段讓跨時空的文化瑰寶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此次活動中,他們對創新實踐、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讓古老遺跡煥發生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悟。

這次,讓我們聽他們說。

始於創·造 久於傳承

2017年1月14日,第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在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啟動。那年,我初一,創造的種子在我懵懂的心中扎根發芽﹔也是那一年,我與學校的蒲公英創客社團結緣。

轉眼間,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已經走過六個年頭,我在中關村蒲公英創客社團與之共同成長至今。我在創造的過程中,收獲頗多,總結下來,就是“自治地造、合作地創﹔創新地造、科學地創﹔共享地造、專業地創”。

通過創造,我學會了自我管理和團隊管理,一個人可以爬得很高、一群人也可以走得很遠。在創造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工匠精神,明白了科學探索的意義,領悟到了傳統借科技而升華的真諦,這便是傳承!

通過創造,我了解了創新不是憑空捏造,科學的進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向上摘星。這種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激勵著我不斷深耕,精益求精已經成為我的人生格言,這便是傳承!

通過創造,我收獲了朋輩共享的快樂,志同道合的伙伴是我收獲知識與成長的快樂源泉。我在老師和學長的幫助下成長,見到學弟學妹們遇到困難,我和伙伴們也會出手相助,一棒接著一棒,這便是傳承!

去年的今天,我作為獲獎者站在故宮博物院的領獎台高舉証書。今天,我作為一名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三學生,作為蒲公英創客的一粒種子,更是作為見証了創·造實踐活動和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發展的青少年學生代表,向陪伴我們一路成長的叔叔阿姨們道一聲辛苦了!希望全國的青少年朋友們繼續將創造的精神傳承、發揚。

——卿夢澤(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學生)

發現隱藏的大世界

此前,我們以考古實習生的身份,走進北京通州路縣故城的田野,感受到在規制向度之外,大地所蘊含的生命力。

今天,考古工作者在科技的幫助下,能夠發現隱藏的大世界。舉一個例子,遇到天氣不好,不能上工的時候,我們就常跟著北京考古院的尹達老師學習植物遺存分析,一窺路縣故城先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以植物遺存分析、穩定同位素溯源等為代表的科技考古手段,已經成了考古學的新二級學科。相信在高新科技的助力下,考古學的視野將會日益開闊與深入。

實習雖然僅有短短3個月,但令人難忘。在探方裡鏟土刮面十分累人,考古界前輩堅忍不拔、堅守初心的寶貴品質,是鼓舞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高新科技也日益成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得力助手。

目前,中國的考古學正迎來鼎盛發展的新時期,我們作為新一代考古人,也將帶著前輩的囑托與期望,“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王呈祥(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用創新手段傳承東巴文化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類似“時空穿越”的體驗?如果說這世界上真有時間機器的話,那我們暑假在雲南納西族阿納果村的經歷,可以算是“回到了過去”,回到了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

每天早晨,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而是各種不知名的小鳥﹔在村子裡溜達一下,大部分院子還保持著傳統的樣子,這一切都讓習慣城市生活的我們目不暇接﹔爬上村旁的小山,在如蓋的綠樹叢中,偶爾回頭一望,灰色的屋瓦與飛檐像大海的波浪一樣連成一片。

感謝這次文化科技論壇,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挑戰一下我們這個年紀的學生們可能不太會去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何讓鄉村文化傳承下去,而且是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傳承下去。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重回阿納果村,與和善的納西朋友們一起,圍坐在篝火旁,和他們闡述我們的想法,然后一起去行動,去實現我們這個小小的創意。

——尚瀚雲(北京市第四中學學生) 紀麟雋(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學生)

用新技術展現古老歷史遺跡

我們的學校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詹天佑先生曾是我們的名譽校長。110年前,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從我們小鎮旁邊穿過。

2016年,京張高鐵開始修建。科技冬奧、綠色奧運的理念也在同學之間傳開了。

每當在校園裡看到中國自主研發、擁有最新科技的京張高鐵列車以350公裡的時速風馳電掣地駛過時,我們的心裡都充滿了驕傲!

我們想把兩條鐵路都體現在科技節的模型作品裡,但是京張高鐵為了保護長城和十三陵,直接從軍都山下穿過,離我們學校最近的京張高鐵八達嶺站,是一個從外面看不見的車站,是一個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

普通的模型很難表現出它所擁有的“逆天黑科技”。於是我們想到了利用融媒體技術,把科技作品和視頻相結合,達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未來,我們還會在作品裡添加長城的內容,將古老的歷史文化遺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展現出來,讓更多的同學看到。

作為后來人,我們要努力學習,善用新技術,但不沉溺於新技術帶來的舒適和安逸,傳承先輩的創新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一起走向未來。

——陳若玉 周函冰(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鐵道北小學學生)

一個瓶子的變身

這次活動,鍛煉了我們的動手能力,也讓我們體驗到親手設計的樂趣。看著回收的塑料瓶不再只是用完就扔掉的廢物,而是被高科技改造為有趣有用的雨衣,這讓我們非常有成就感。

這次活動,還讓我們知道了“寶貝”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藏在我們曾經認為的廢棄物中。

回收塑料瓶是小事,變廢為寶成了讓我們自豪的大事!能用自己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用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家傳播零廢棄理念,感受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我們覺得很有意義。

“故宮零廢棄”活動,以小見大,從身邊的垃圾分類,到資源轉化利用,再到生態環境轉變,通過故宮博物院的影響力,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環保理念。

我們從這項活動中得到啟發,受益匪淺。作為東城區少年宮的小組員,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我們向大家發出倡議:零廢棄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希望大家都從點滴做起,以實際行動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王晴茹 鄧雨涵 李邦赫(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學員)

探尋靈山衛鄉村文化

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我們古城保護小分隊走進山東青島靈山衛古城,歷時近一年,通過查閱文獻、調查走訪、志願服務活動等,全面了解了古城的前世今生,完成了一份調研報告。

我們分頭行動,深入社區、古城街道和農家院子,了解了靈山衛的鄉土風情和逸聞趣事,體驗號稱青島最古老的百年大集之一——靈山衛大集。

在當地的街道辦工作人員和史學專家的指引下,我們調研了古城遺跡保護情況,參觀了城隍廟、王進士府等遺址,走進為鄉村文化保護而修建的“山村記憶館”,探尋靈山衛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情況﹔最后同學們還聯合靈山衛街道辦組織宣傳垃圾分類、倡導綠色出行、發放文明禮儀宣傳單等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志願服務工作。

此次調研和志願服務活動激發了大家保護傳統文化,建設文明家園的熱情。

我們作為新時代少年,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好歷史遺跡保護工作。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實驗初級中學古城保護小分隊(團隊成員:董胡楊 李佳錄 朴震鴻 陸俊彥 王文融 張知見)

(記者張蓋倫整理)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