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集成、協同創新
看教育如何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創新是當今時代有效競爭、經濟增長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政策選擇。而教育之於創新意義重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報告《學會生存》所指出的,教育具有培養創造精神和壓抑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夠充分施展培育創新的力量。創新,其基礎在於教育。
1.系統集成激發體制創新
一般意義上,創新被定義為“在商業實踐、工作場所組織或對外關系中實施新的或顯著改進的產品(商品或服務)或流程、新的營銷方法或新的組織方法”。
系統集成,是指將各功能部分綜合、整合為統一的系統。現代化的產品、服務都帶有系統和綜合集成的特點。盡管系統中的每個部分都是原來就已經存在的,但集成的思想卻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其新就新在集成的方式方法上。所以,從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角度看,系統集成是創新的重要形式。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既受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又受整個社會大系統及其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子系統的影響。教育系統內外功能部分的集成,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區域與高校的集成。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而科技創新,尤其是顛覆性技術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必須依靠高等教育的集群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例,其創新灣區與科技灣區的定位,都對高等教育集群發展乃至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提出了重大需求。而無論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區”,還是“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都需要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推進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高等教育集群發展。
二是生產與研發的集成。目前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就是把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能力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集成的產物。這種集成是對創新的巨大促進和激發。美國斯坦福大學開創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直接推動了以大學為依托的科學園區的興起,並以此支撐了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的“硅谷”的發展,由此也引發了全世界模仿“硅谷”的熱潮。
三是技能與產業的集成。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求技能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建立產業引領、技能耦合、雙向賦能的協同機制。這就需要技能與產業的集成。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活力溫台”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級,其主要目的是主動適應溫州、台州民營經濟發展新形勢,優化兩地職業院校空間布局和專業結構,以制度創新推進溫台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打造“活力溫台”,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浙江“重要窗口”建設。
2.“三教統籌”助推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的本質是打破部門、領域、行業、區域的界限,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被實踐証明是有效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途徑。當前,推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統籌發展既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潮流,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要求。
一是積極推進機制改革。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融合發展是提高國民素質、開發人力資源的關鍵環節,是激發創新的樞紐組合。推進機制改革就要搭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互溝通銜接機制,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生態。推進機制改革還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為廣大學生和其他社會成員接受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二是加快建立國家資歷框架。資歷框架在融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推動終身學習、保障教育質量、改革傳統教育管理與評價體制、促進人才流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目前,全球有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構建、正在構建或准備構建資歷框架。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構建資歷框架的初衷各有不同,表現形式大相徑庭,實施過程也各行其是,但其本質是一致的。資歷框架是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項頂層設計,目的是促進教育、培訓系統與勞動力市場之間有效銜接,貫通各類人才培養渠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我國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的工作目前還有待突破,需要在社會各界形成廣泛共識。
三是建立彈性學習路徑。當前,國際社會倡導向所有年齡和教育水平的學習者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路徑,加強正規和非正規結構之間的聯系,承認、驗証和認可通過非正規和非正式教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我國也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此方面,建立基於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的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尤為重要。此舉有助於推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使學歷資格証書、職業資格証書、泛在學習成果認証制度相銜接,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滿足新時代學習者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3.“三融共進”賦能模式創新
著力推進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契合點,也是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在普職融通上,架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通的橋梁,實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理念、課程、教師、組織、資源、制度等多個方面的雙向融通,可以為學生成長成才拓寬路徑。普職融通不僅對學生發展多樣化、特色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有助於實現資源共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目前,不少國家在普職融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英國通過多年努力,在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建立了可等值、可對比、可溝通、可銜接的規范框架,從制度層面確保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擁有相似的發展機會與空間。我國可參考借鑒國際成功經驗,鼓勵和支持學生依據原有學習成果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自由轉換。
在產教融合上,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是一種創新形態,能夠突破兩者間的藩籬,貫通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有效集聚各方創新要素,有效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實效,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更加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以及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當前,我國產業與高校之間有機融合、資源集成的進展尚不理想,這對更高水平的協同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科教融匯上,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牽頭建設了我國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效支撐了我國教育、科技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教融合有利於推動高校優質豐富的科學研究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切實培養能夠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型人才。不斷豐富的科技成果和科學思維資源既是完成科研任務的必然要求,更能通過科學研究與教學聯動,為學生提供討論式、研究性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熱情,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鼓勵學生在項目實踐中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闞閱,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