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2022年11月29日08:3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同時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九個堅持”重要論述中,第六個堅持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經驗,也是黨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史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目的、標准與主體的統一,體現了本體論、價值論與方法論的統一,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教育發展為了人民,教育發展依靠人民,教育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即堅持群眾路線,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主張鮮明地體現在黨的教育方針中,並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目的和方向。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的這番話,一口氣談到“兩個期盼”“十個更”,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教育。這是我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們要緊緊抓住教育這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提升老百姓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公平與質量的著力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就要努力讓14億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這集中體現在讓人民群眾“有學上”和“上好學”上,也就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這“兩個基本點”上。

隨著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目標的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之上,基礎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新期待。我們看到自2015年以來連續8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教育部分的關鍵詞始終是“公平”和“質量”,這不是偶然的,而是“釘釘子”,緊盯主要矛盾,咬定青山不放鬆。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意義也在於此,反映了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鮮明指向和根本要求。

“十四五”時期的中國教育已步入高質量發展、內涵發展的新階段,由大到強,就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新時代新階段,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日益成為一個各有側重但又有機統一的整體,公平是有質量的公平,質量是充分體現公平的質量。我們要在擴大教育機會、保証全納教育的同時,持續以規則、制度促公平,推動以提標、提質促公平,進一步注重有質量的公平、高質量的公平,進一步注重內涵性教育公平、深層次教育公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在學有良教、學有優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堅持高中教育優質多樣化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組織領導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和資源配置優先,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標准和生均經費標准,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辦學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切實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問題,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完善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體系,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城鄉一體化。這就要求我們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人人出彩的教育圖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要發展素質教育,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要努力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支撐個性化、創造性學習的人才培養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注重育人為本,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選擇權,讓學生在多樣選擇中培育創造性。關注學生發展特點和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感受教育的滋養、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快樂、成長的快樂。注重學思結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發展中培育創造性。主體性是創造性的基礎,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要我學”隻能成小才,“我要學”才能活力迸發。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讓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成為常態,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注重知行合一,讓學生在敏於實踐中培育創造性。促進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實驗課、實踐課、活動課成為常態,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教育體系和體制機制,形成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改革評價這一“指揮棒”,讓其指向素質教育、指向核心素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后服務質量和作業設計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教育的入口處,我們要努力做到“有教無類”﹔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出口處,我們要努力做到“人盡其才”。

(作者:楊銀付,系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

(責編:何淼、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