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以美育人:走向大融合的音樂大課堂

2022年12月06日08: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美育人:走向大融合的音樂大課堂

   【新學期·新課標·案例】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准(2022年版)》提出“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的課程設計原則,要求藝術教育以大融合理念探索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內外活動、評價方式。作為一線的藝術學科教師,如何踐行新課程標准的“融合”理念,達成藝術教育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策略一:融合教學內容,增加音樂課堂“以美育人”的厚度。新課標提倡將音樂學科教學內容與其他姊妹學科知識融合,不僅豐盈了音樂學科的課程資源,也在融合學習中共育,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如:我們在指導學生賞析《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將音樂與美術、語文學科內容融合,引導學生將感知的音樂用畫筆、用色彩、用文字表現出來,個性化呈現作品詩意。

   策略二:融合學習方式,延展音樂課堂“以美育人”的深度。我們將音樂學科的體驗式學習方式與數學、科學等學科常用的“研學后教”的學習方式融合,通過課前自主研學探究,課中小組匯報分享,課后拓展鞏固等教學設計,選擇“選點切入—個體體驗—分享升華”的教學路徑,營造輕鬆、有趣、和諧的課堂氛圍,建構“激動(激發)、互動(交流)、創動(分享)”的課堂生態。如:我們用《新聞聯播》片頭曲作為學習內容,先讓學生課前對《新聞聯播》片頭曲進行自主研學,課中分小組讓學生對片頭曲進行曲式結構分析以及聽記樂譜、視唱旋律、吹奏旋律,創作歌詞等,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新穎鮮活的學習資源,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策略三:融合內外活動,拓寬音樂課堂“以美育人”的廣度。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明顯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此,我們採取“多點播種,全面開花”策略,開辟“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音樂實踐三維大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音樂知識與技能,然后延伸至家庭的“親子音樂會”“家庭每日一歌”“我家小舞台”以及走進音樂廳欣賞音樂會、走入自然生活藝術採風等,使學校、家庭、社會凝聚合力,以美育人。

   策略四:融合多種評價方式,提升音樂課堂“以美育人”的效度。由於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一直處於模糊狀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嘗試豐富、創新音樂學科的學業評價方式,採取習慣大比拼、知識競賽、技能過關、才藝展示、應用創作等手段,使得音樂學科的質量檢測有了抓手和可操作性。

   走向“大融合”的音樂“大課堂”,既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創新,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與實踐。

   (作者:江玉瀾、程艷霞,分別系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教科研主任、正高級音樂教師、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

   (記者靳曉燕、柴如瑾、楊颯採訪整理)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