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

2025年,20萬現場工程師一線破解技術難題

2022年12月06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25年,20萬現場工程師一線破解技術難題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簡稱“專項計劃”)。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累計不少於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專項計劃”主要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面向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通過匯總發布生產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匹配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多方合作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

什麼是現場工程師?實現2025年“20萬、500所、1000家”的目標,需要破解哪些難題?

鮮明特點:不只是單一專業的技術人才

“現場工程師,也被稱為現場應用工程師或現場技術負責人,是在生產、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上,用科學技術創造性解決技術應用問題的復合型人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研究員周海英介紹,現場工程師主要負責項目現場過程中的交底工作,做好日常監督和現場管理,保障施工現場安全、質量、進度,落實項目現場標准化工作,屬於基層技術管理范疇。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湖南省職業教育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郭廣軍以電子信息行業的現場工程師為例詳細解釋:“這類工程師要能夠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分解轉化理論知識,引導終端按照理論模型進行正確應用,解決終端的信息理解偏差,推進生產力實現更加准確高效轉化。”

現場工程師有何獨特之處?

周海英列舉了三個鮮明特點:一是工作流程有先后,二是工作范疇更寬泛,三是綜合素養更全面。在工程項目中,現場工程師不僅要參與部分藍圖設計,更需要通過技術支持、工程管理、質量監督與售后服務等方式,在生產、工程、管理與服務環節下功夫,著力將設計藍圖變為現實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工程師不只是單一專業的技術人才,而是多種專業的復合人才。它介於研發人員與業務員之間,不僅要具備售前方案設計、技術引導與培訓的能力,還要具備售后交流、安裝、監督及市場引導、回饋的能力﹔不僅要有資深的產品知識和應用技術,也要有良好的客戶維護能力與溝通技巧。”周海英表示。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潘海生介紹:“與研發工程師和設計工程師主要負責工程科學和工程設計相比,現場工程師更強調工程技術的應用、維護與管理,成為連接研發工程師、設計工程師和技術人才的重要橋梁。”

迫切需求:解決從1到N的“卡脖子”難題

大力培養現場工程師,原因何在?

在周海英看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工程項目技術應用集成日趨復雜,產品升級加速迭代,培養能夠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多專業復合人才,已成為企業提高效益的迫切需求。

潘海生從國家戰略層面強調培養現場工程師的迫切與必要,“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唯有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技術鏈深度融合,才能解決從1到N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現場工程師作為緊缺型工程技術人才,能夠有效提供技術應用支持服務,增強企業高新技術轉化能力,加快推進項目實施,提升產品開發進度,結合應用場景評估優化產品的工序、工藝,優化產品成本性價比,提升產品競爭力。”郭廣軍表示,加快培養現場工程師,“對於整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頂層設計之后,還需有一系列配套標准出台。“比如,目前現場工程師的實踐體系需要予以更加清晰的界定與描述﹔現場工程師就業崗位標准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准的對接轉換,同樣也是現場工程師培養亟須重視的問題。”潘海生提醒。

他表示,現場工程師培養離不開教材、培養模式和學校師資、企業師資、教學資源的保障,“如何充分應用已有教學資源,並及時開發相關資源,特別是加強企業師資和教學資源建設,成為當前現場工程師培養的關鍵因素。”

發展對策:培養模式、雙師團隊、政策供給“三管齊下”

時間緊,任務重。按照政策預期,到2025年,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還需要邁過哪些坎兒?

“培養模式是這一計劃的核心。”周海英指出,要盡快形成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的培養形式,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核心課程,通過試點實踐,在有限時間內盡快形成成熟有效的培養模式。

“中國特色學徒制的關鍵,在於如何基於真實的生產項目開展。”潘海生補充,應積極推進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校企簽訂學徒培養協議,明確學徒身份,享受相關待遇,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用於學徒培養和員工職業教育,加快完善將“積極參與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的企業”作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定制度。

郭廣軍也認為,現場工程師培養要著重把企業生產性環節及內容引入院校理論與實踐教學,並把部分人才培養環節放到企業現場。“另外,還應加快本科層次現場工程師培養探索,推進四年制現場工程師培養。穩步發展職業本科大學(應用技術大學)和職業本科專業,培養高層次現場工程師,滿足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周海英強調的又一“關鍵詞”。她表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需要具有教學能力的企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等生產一線人員積極參與,與校內教師形成高水平、兩棲式的雙師團隊,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崗位實踐教學。

此外,加大政策供給也是專家們關注的要點之一。郭廣軍指出,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要落地見效、形成長效發展機制,就需加大對項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充分調動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制定出台現場工程師培養定位、目標規格、師資隊伍、實施條件、培養方案等方面指導性意見,明確產教融合現場工程師主體責任、義務、權利,明確組織機構、運行機制、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切實提升現場工程師培養政策供給水平。”

“企業與學校的作用都要發揮好,‘新’字不可或缺。”郭廣軍解釋說,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需要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機制,突出服務企業現場工程師需求導向,嚴格遴選、精准發布現場工程師培養需求信息。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則需進一步探索現場工程師學院新模式,創新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機制,實現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管理、共同評價,促進就業、服務發展。

(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陳秋縈)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