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安徽師范大學:以科技手段精准助學

2022年12月06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科技手段精准助學

   9月15日,安徽師范大學新生報到日。一輛接新生“回家”的溫暖專車,從省內某福利院接來了大一新生小茹(化名)。看到自己的床鋪上已經鋪好了整潔的臥具,桌上洗漱用品一應俱全,這個獨自長大的小姑娘流下了眼淚:“沒想到會有老師專門接我來報到,從見到老師的那刻起,我就有家了!”

   小茹的個人情況早在安徽師范大學給她建檔時,就已經記錄在學校智慧資助大數據平台上了。學校今年共有7位失去父母關愛的大一新生,為了讓他們消除異地求學的后顧之憂,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報到前就已經做好了各種准備:免去學費、發放生活補助、省內專車接送、省外買好車票、備齊生活和學習用品……

   “利用智慧資助大數據平台,我們能第一時間生成與困難學生家庭情況相匹配的資助方案,精准資助早一點送到,學生與學校的情感紐帶就能早建立。”該校學生工作處處長邵登輝說。

  智慧資助,大數據畫像閃爍人性之光

   邵登輝所說的“智慧資助大數據平台”,是由安徽師范大學自主研發的數據抓取和分析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可對所有學生進行全方位畫像,精准識別困難學生。

   平台關聯了校內學工、教務、研究生、總務等8個部門的11個業務系統,通過學生填報和系統抓取准確採集所有學生的家庭經濟詳情、日常消費數據、學業分數、獎助記錄,以及班級考勤、宿舍門禁、素質拓展、就業升學、學生行為等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層次分析法,設計了9個二級指標、79個觀測點,對採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這個量化認定指標體系是我們根據多年的學生工作和困難學生認定經驗反復論証制定的,每個觀測點都經過了仔細推敲,做到了既能區分是不是困難學生,又能認定他們的困難等級。”平台主要研發人、該校學生處副處長項家春介紹。

   過去,學生困難等級認定,往往需要學生通過“比慘”來爭取“同情分”,測評小組成員對學生家境情況的判定也存在不少主觀性,既不科學,也缺乏人性化,甚至無意中對困難學生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平台的上線實現了精准量化賦分,使這個充滿主觀色彩的認定環節變得更加科學、公平、公正。

   為了驗証平台畫像的准確性,該校從2019年開始進行實地回訪驗証。每年隨機抽取一市一縣,學校工作隊駐點一周,通過走訪居委會、物業、鄰居及學生家庭,開展全覆蓋回訪驗証,核查學生家庭真實經濟狀況,並根據驗証結果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正。數據顯示,平台認定的精准度高達99.24%。

  菜單式資助,“一生一策”精准幫扶

   “同學你好,學校了解到你目前生活存在困難,向你校園卡打入500元生活補貼,幫助你緩解壓力,希望你能夠安心學習,取得更好成績。(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這是2019級計信學院的徐陽(化名)在上學期期末收到的一條短信。起因是智慧資助大數據平台發出了徐陽同學的消費異常預警。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金捷老師在收到這條預警提示后,立刻仔細查看了她的消費記錄,發現在6月5日至6月25日期間,她的單次最高消費額都不超過5元,總消費額也明顯低於平均水平。經過輔導員了解,原來徐陽為了備戰考研和准備期末考試,停止了校外勤工儉學,導致經濟臨時困難。核實情況后,資助管理中心為她提供了“一卡通隱形資助”。

   “平台會跟蹤分析困難學生在校消費情況和生活費來源,實施消費預警和資助預警,實現‘一生一策’的精准幫扶。”金捷介紹,全部資助經費點對點發放,不需“自揭傷疤”,不需第三方証明,“總有些懂事的孩子節儉得讓人心疼,我們能做的就是默默幫助他們克服眼前的困難,讓學生安心把書讀下去”。

   “應急微資助是智慧資助體系中最靈活的一種資助方式。”項家春說,大到家庭突發變故,小到一套考研輔導書、一張返鄉車票……應急微資助如一縷陽光溫暖著困難學生。

   系統完善的“獎、貸、助、補、減”學生資助系統,加上應急微資助、隱形資助、“暖春、暖冬、暖學、暖途”四暖相伴資助……智慧資助大數據平台化身“田螺姑娘”,將黨和政府的溫暖第一時間送到學生身邊。據介紹,僅2021年,全校就有2.3萬余人次困難學生獲得各類資助2660萬元。

  成長型資助,聚力困難學生全面發展

   “助困是基礎,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更高境界是助力學生成長成才。”該校黨委書記胡朝榮表示,相比較而言,由於受家庭經濟背景、義務教育背景、社會交往背景等影響,經濟困難學生比普通大學生需要更多的成長支持,這就需要學校在保障型資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為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成長指引和提升幫扶。

   作為安徽省資助育人探索試點的唯一高校,為了做好“扶智”和“扶志”,安徽師大不斷探索提升成長型資助育人模式,設立了11個大類成長型支持項目,幫助困難學生在學業導航、學習培訓、科研創新、社會實踐等方面全面發展提升。

   2018級社體專業本科生蔡張飛曾經輟學打工,飽嘗人間冷暖。進入大學后,通過平台的精准資助和成長型資助項目引導,他攜筆從戎,建功軍營,退役復學后積極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用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后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現在,他已經成長為學校的研究生兼職輔導員。

   平台針對他的成長經歷所定制的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引導著他始終走在感恩反哺、扶貧助困的支教路上。“每一次支教看到孩子們就讓我回想到童年。我漸漸明白,走出鄉村,不是為了遠離鄉村,而是為了感恩鄉村、改變鄉村。”蔡張飛說。

   學校創建了面向全體困難學生的開放式教學與實踐活動平台——“苔花”勵志班。區別於專業學習,“苔花”班更加注重解決困難學生在生涯規劃、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創新創業方面的困惑和難題,實現全校困難學生分層分類提升型教育的全覆蓋。

   “我們要正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成長時的特殊需求,在保障型資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針對困難學生的成長型資助力度。”胡朝榮說,隻有幫助他們成長成才,才能切實改變困難學生家庭面貌,從而通過教育手段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本報通訊員 田超)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