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青春奔向山河更深處

——揚州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基層就業創業

2022年12月05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大風泱泱,雪粒如刀。11月的帕米爾高原氣候變化無常,但對自小在江南水鄉長大的孫璽來說已習以為常。連續工作了6個小時的她,裹了裹外套,繼續開展基層走訪。

今年7月份,剛從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畢業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車,成為新疆克州的一名基層工作者。

扎根基層建功立業。在揚州大學,孫璽的選擇代表一種風尚,更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一直以來,一代代年輕人帶著厚重的家國深情,義無反顧地走向鄉村、深山或邊疆揮洒青春的汗水。今年,435人遠赴西部,755人選擇農林等艱苦行業,1639人扎根基層一線……

是什麼吸引他們前赴后繼地奔向山河深處?青春在遠方又激蕩出怎樣的浪花?

在薪火傳承中淬煉理想信念

“城市的路很平,但西部天地更寬,期待大家來這裡馳騁夢想。”不久前,年過八旬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斗者”吳登雲連線揚州大學“惠生講堂”。多年來,或萬裡奔現,或視頻連線,無論多忙,他都堅持給學生上一節擇業“啟蒙課”,號召大家投身邊疆建設。

1963年,吳登雲畢業后志願來到祖國最西端的新疆烏恰縣。從此,他便深深扎根於此,為搶救民族兄弟,先后無償獻血30余次﹔為搶救燒傷的嬰兒,從自己腿上割下13塊皮膚移植到患者身上……每年百余天時間,他都在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深入牧區巡診和防疫,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白衣聖人”。

吳登雲扎根邊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所有人,也激勵著一群群青年人遠赴基層發光發熱。1999年,為傳承和弘揚吳登雲精神,揚州大學特地成立了“吳登雲班”,培養根植厚土的醫學人才。

2004年,在吳登雲的母校,年輕的醫學畢業生董淑猛作出了同樣的抉擇。大學畢業后,這個年輕的小伙子拒絕了多家城市大醫院邀請,帶著女友來到廣東省開平市玲瓏醫院,精心照顧麻風老人。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一守就是18年,甚至把婚禮地點選擇在了麻風村。

23年裡,該院先后有1300余名畢業生選擇西部或鄉村基層醫院工作。一批批“吳登雲”“董淑猛”扎根邊遠地區,守護著健康與希望。

榜樣是一面旗幟,教育則讓根植厚土的青春之志迎風獵獵。培養“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基層人才是揚州大學優良的辦學傳統。一直以來,學校持續開展卓越鄉村醫生、卓越鄉村教師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0年以來,先后與常熟等地開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聯合培養,開創了全國校地聯合開展農村人才本科學歷教育之先河。此外,學校廣泛搭建“校園先鋒”等榮譽平台,舉辦“惠生講堂”等品牌活動,通過文化涵育、政策激勵等手段,在校園內激蕩起關注基層、關注民生的強大磁場。

日前,該校啟動了大學生志願者“鄉村振興計劃”,僅有的30余個名額,吸引了400余名畢業生爭相報名,最終入選數全省高校第一。

背上行囊、裝上夢想、奔赴基層,堅定的信念從不缺薪火傳承。

在實干篤行中磨礪真才實學

秋高氣爽,大地鋪金。在揚州市邗江區的農田裡,揚州大學徐辰武教授帶領著學生,一邊協助開展秋收,一邊講授農業知識。大家戴著斗笠,從眼前的“沃野千裡”談到“大國三農”,展望著現代農業的詩和遠方。

“隻有將農情國情與專業知識的講授結合起來,在實踐致知中講清、講明、講透,學生們才能明晰中國農業發展大勢、明了鄉村振興建設重任、明白新時代農林青年的時代使命。”徐辰武這樣理解“專業思政”。

長期以來,揚州大學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搭建、項目孵化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到基層、西部,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經受鍛煉,在認識和服務社會的具體實踐中,汲取營養、檢驗知識、磨煉意志。

商學院大四畢業生特爾格麗返鄉的同時,開啟一場“萬裡長征”。她將帶領團隊從鎮江市戴庄村出發,一路尋訪新時代“特色鄉村”,最終回到家鄉喀什,完成一場“鄉村振興”的取經之旅。1年前,由她參與完成的《“野山小村”闖出共同富裕“新路子”》社會調研項目獲得了全國挑戰杯紅色專項賽特等獎。畢業前的最后一課,她正組團把更多經驗帶回邊疆。

厚重的情懷離不開寬博的知識支撐。在揚州市沙頭鎮,伴隨著陣陣機器轟鳴,一排排水稻在田間收割、烘干,最終運進場庫……一氣呵成,更神奇的是全程無一人在場。遠在數百米外,農業機械專業畢業生鄒龍參與設計的“無人數字精准農業裝備”投入使用。而他就是這裡的“新農民”之一。

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農民,如今可以瀟洒地坐在控制室內“一鍵”完成農事。過去4年裡,鄒龍在導師張瑞宏的指導下,專研無人耕種技術。為此,無數次奔走在田埂和實驗室。最終,帶著自己的成果走上工作崗位,他正穿著西裝把田種。

實踐育人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從鄉土調研到科技興農,再到教育幫扶……學校連續23年榮獲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累計50余萬人次走進山河深處。一批批青年學子把論文寫在了廣袤的大地上、轟鳴的車間裡,也將一顆顆青春的火種撒向了基層一線。

在建功立業中彰顯青春風採

“江蘇、安徽、江西、貴州……”數著地圖上的創業足跡,揚州大學公共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孟加很自豪。他是一名“美麗鄉村”牆繪師。4年前,剛進大學的他,加入創業團隊“塘鯉牆繪”,累計為全國120余個鄉村繪制了近3000幅牆繪作品。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廣大農村的鄉風村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職業——鄉村牆繪師便是背后有力的推動者。孟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現在,他順利畢業的同時,還帶著3名“00后”成為鄉村“新農人”。

“社會發展推動著基層結構加速變化,走在時代前沿的青年一代理應發揮引領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長期關注基層人才培養。在他看來,高校要主動識變,積極應變,推動教育理念變革。

為此,他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地方高校培養更多‘一懂兩愛’人才”的提案,鼓勵高校整體性、系統性、融合性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領軍型鄉土人才。今年4月,全國首個“一懂兩愛”教學團隊在該校正式成立。

事實上,青年一代的確正逐步走向引領基層發展的舞台中央。“鄉信我”是由揚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畢業生張志鵬創立的,專注孵化農牧創業項目的創客平台。它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創客,重點關注涉農大學生、涉農創業群體,服務內容包括創業載體、創業孵化、創業教育、創業實踐4個板塊。

3年多來,項目累計服務大學生創客2萬余人,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業項目216項,幫助80多名返鄉大學生扎根鄉村、成功創業。團隊先后與國內30余家知名涉農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聯合建成2個佔地面積2800余畝的養殖樣板基地,吸收周邊7200多戶農戶加入,每戶年均收入可增長8000元。

“基層天地廣闊,青春大有可為。人生黃金時期,到西部、到鄉村、到重點領域就業創業,沉下去、融進去,靈魂才能立起來。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國熱土的青春別樣紅!”焦新安說。

(記者 蘇雁 通訊員 張運)

(責編:何淼、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