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用音樂教育涵養創新活力

2022年11月30日08: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中央的重大擘畫,圍繞培育創新能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近年來我們立足長遠,在教育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培育創新人才、提升創新素質的規劃政策,正在取得一系列積極回饋。從長久滋養的角度考慮,一種人文涵養方式應該受到更多關注,這就是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教育對創新素質的培養激發。

什麼是古典音樂?專業的“古典音樂”釋義是指從中世紀至今在歐洲傳統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這個解釋是狹義的,中國也有大量豐富的古典音樂,包括中國戲曲、中國民樂、中國民歌等。以今天人類共通的視野來看,古典音樂應該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人民所長久喜愛的音樂。藝術手法講究洗練,追求理想地表達情感,有別於流行音樂。正因為體現著更高的理想、視角和願景,古典音樂教育一直與創新能力培育關系密切。

一方面,學習古典音樂能夠助力開發智力。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促進大腦掌管記憶和學習部位的基因活性。聽古典音樂提高了“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大腦內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此外還有更多研究表明,經常聽古典音樂的兒童,在智力反應速度與人際交往上都明顯優於不經常聽古典音樂的兒童。

另一方面,學習古典音樂可以增強人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創見性的高級精神活動,而靈感常被看作創新中的關鍵時刻。在學習和欣賞古典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音響激起人的情感體驗,進而使人展開想象聯想,常常帶來這樣的“靈感”。

從這裡就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很多科學家都具有很高的音樂素養,甚至有人同時具有音樂家身份。在古希臘時期,眾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同時也是音樂家,如偉大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和諧論”,以理論的方式向人們解釋音樂現象。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音樂理論。

在近代,不少科學家和學者不僅在其學科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中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愛因斯坦能夠取得相對論的成果部分也得益於他學習小提琴﹔居裡夫人是一位小提琴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魯道夫·馬庫斯5歲就學習鋼琴﹔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在年輕時鋼琴就彈得很好﹔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提琴水平很高﹔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鋼琴水平也非常高﹔袁隆平會拉小提琴﹔華羅庚、錢偉長、梁思成、陶哲軒等都會演奏樂器,有很高的音樂修養……

可以說,隻有培育大量的創新人才,才能有機會產生上述頂尖級的科學家,而古典音樂教育等人文涵養方式,是大量創新人才孕育產生的土壤。除了專業院校之外,我們還應當在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環節中,積極融入古典音樂元素。在音樂廳、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中,有意識地增加古典音樂元素,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涵養創新人才源泉,激發人才創造能力,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久久為功的作用。

(作者:劉力揚,系中國音樂學院鋼琴藝術指導)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