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主動“擴圈” “破壁”青年圈層文化

2022年11月29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今天的青年群體中,Z世代青年(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佔很大比重。他們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往往高度依賴網絡,以“圈”群分、以“趣”類聚,形成了特色鮮明、凝聚力強的不同圈層。從漢服熱到手辦潮、從洛麗塔服飾到cosplay(扮裝游戲),他們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圈子”獲取資訊、分享觀點、交流情感,創造屬於自己圈層的特有話語,傳播自己熱衷的圈層文化。我們如何看待在青年中泛起的圈層文化呢?

人以圈居:青年圈層文化透視

青年圈層文化的產生與網絡技術的助推緊密相關。在數據算法的支持下,網絡用戶個人信息被廣泛收集、匯聚,在網狀矩陣型流動中,由“點對點”“圈對圈”的定向傳播發展為圈圈外擴、漣漪傳遞,呈現多層次、裂變式傳播方式。數字化網絡給受眾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簽”,在通過“標簽”分類時自動將“非本類商品”過濾掉,傳導給受眾的是符合“標簽”心理特征的IP內容。青年人因興趣愛好、消費習慣一致,或是價值觀念、話語模式相近,在網絡社交環境下大多擇群而入、筑圈而居。“圈地自萌”的青年容易將圈層視為阻隔屏障,產生圈層壁壘,在不斷重復接收相似內容信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信息繭房”。

與此同時,前衛新潮的圈層文化帶來的獨特話語體系、表達體系、審美體系,與Z世代青年“做更真實的自己”的訴求相呼應,進一步固化了青年圈層文化。很多青年人樂於從不同形態、風格與旨趣的圈層中自由選擇屬於自己的“小生境”,如喜歡動漫的有“二次元圈”、專注游戲的有“電競圈”、國風愛好者有“漢服圈”等。各式圈層建構的文化群落將青年個體同其他圈層的成員區隔開來,圈層內成為青年個性彰顯、價值認同與情感慰藉的重要場域,構筑起的舒適區和同溫層使得青年更願意囿於圈層的“避風港”,不願或是不敢涉足其他圈層。即使求新、求變,也隻不過是在自己的圈層中不斷更改,卻難有質的飛躍,導致圈層雖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圈裡人”卻越來越封閉。

圈層本質是一種區隔機制,由青年人基於不同趣味、風格集合形成,以特有的符號體系、組織體系等與其他圈層對沖。圈層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往往使得圈中人因集體無意識效應而被非理性意識裹挾,一旦出現批評、質疑和否定,他們往往傾向於維護自身陣營,產生與其他圈層的對立。這種群體極化思維導致圈層之間的分離和割裂,從而形成具有極強偏好度、難以融入或滲透的圈層文化,一些身處其中的青年在把“他者”區隔在圈層外部的同時,也把自己隔離在了現實社會的邊緣。

破壁出圈:青年圈層文化亟待有效引導

作為虛擬世界的原住民,Z世代青年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不喜歡隨波逐流,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敢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Z世代而言,要想走進他們的心,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融入他們的興趣點,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隻有理解圈層、走進圈層,才有可能擴圈、破圈。因此,主流文化要以包容之心“融圈”,要敢於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敢於接觸和欣賞青年的文化選擇,走近“圈裡人”,看懂他們的“部落方言”,積極研究圈層文化獨特的視覺感悟和審美情趣。通過找准青年人情感的“觸發點”和思想的“共鳴點”,在圈群內敢發聲、善發聲、巧發聲。同時,還要善於捕捉圈層輿論場域的動態變化,提升自身設置議題的能力,引導網絡圈群議程和話題走向,掌握教育主導權。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樣文化的交互與共存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圈層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青年人交往、聚合時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年人“圈層化”背后不全是孤獨與疏離,也有快樂、幸福與價值實現。主流文化要提高影響力和大眾認可度,就要以擴容之態“擴圈”,勇於自我創新突破。實現主流文化引領,不僅要靠與時俱進的審美表達,符合青年社交特點的社群化運營活動,同時還要擁有厚重的內涵、豐富的意蘊、深刻的啟迪,獲得青年群體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主流文化在“擴圈”中所追求的,說到底是提升優質文化產品對青年“圈層化”的影響力,幫助青年科學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導向,拓展現實交往空間。同時,還要以正向價值引導青年,激發圈層內在文化創造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力量。

打破圈層“圈地自困”的藩籬,主流文化必須匯聚合力,以兼容並包的胸懷來“破圈”。一方面要引導青年突破圈層思維,使其認識到圈層不應該是人與人之間連接、互動的桎梏和枷鎖,圈層邊界的打破也不意味著個性和獨立性的喪失,真正優秀的文化應該是有“圈”無“壁”﹔另一方面要鼓勵身處圈層的青年敢於走出舒適圈,在圈層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強自我定力。進一步地,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引領青年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同時,通過完善網絡生態環境監管法律體系、規范大數據平台、運用5G技術等手段,實現線上浸潤和線下引導有機結合,共同推動青年圈層文化正向健康發展。

(作者:王穎 金子鑫,分別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建工集團黨校教師)

(責編:何淼、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