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校招生”系列報道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2年全國多地高考落幕,高考志願如何填報?怎樣選擇合適的專業、心儀的大學?高校招生政策有哪些變化?學校的錄取原則有何特別之處?獎助學金要如何申請?人民網特別推出“2022年高校招生”系列報道,讓考生和家長全面、深入了解各大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辦學特色以及校園文化生活。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成立於1978年,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所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校目前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碩),審計、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等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3個碩士授權點的研究方向覆蓋2022年全部本科招生專業,可無縫銜接全體本科同學考研深造的需求。2018年,學校獲批北京市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人民網:2022年貴校招生政策有哪些變化和亮點?招生專業有無增減?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2022年,學校本科招生計劃數與往年相比將略有增加,為1590人左右,其中京內招生約930人,京外招生約660人。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圍繞首都十大高精尖產業,面向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新材料、職業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與管理等7個領域設置本科專業。2021年,學校新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會展專業。
2022年,學校將有2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不設大類、均按專業招生。共設置了4個專業組,其中會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會展等7個專業不限選考科目﹔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生物制藥、環境工程等4個專業,要求考生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中選考其一﹔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11個專業必考物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2個專業必考化學。
人民網:請您向考生介紹一下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校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制藥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等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環境工程、制藥工程、安全工程入選北京市屬高校50個重點建設一流專業﹔會計學、旅游管理、市場營銷、制藥工程、自動化、會展、人力資源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器人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生物制藥、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13個專業入選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校積極推動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工作,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工程、自動化、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藥工程等7個工科專業通過認証,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意味著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國際《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內申請工程師職業資格或申請研究生入學資格時,享有同等待遇。
人民網:學校的錄取原則有何特別之處?哪些專業有特殊要求?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校在提檔和確定專業時,均承認教育部及各省(區、市)對於特殊考生的加分政策。提檔比例一般不超過105%,採用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確定錄取專業。對進檔且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一般不退檔。總分相同條件下的考生,學校依次比較語文、數學、外語等科目成績,優先錄取單科成績高者。
學校公共外語以英語為主,同時開設日語教學。學校對考生身體健康狀況的要求執行教育部、原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特殊要求。
人民網: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轉專業政策、獎助學金政策。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自2004年起,學校就率先在北京市屬高校中實施“零門檻”轉專業制度。在辦學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學生發展意願、尊重學生專業選擇權、尊重學生成長需求,對學生轉專業不附加任何條件和次數的限制,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取向的變化。
學校建立了“獎、貸、助、勤、補、免”六位一體、互為補充的資助體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人民網:學生進校后,國際交流機會多嗎?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校是北京市“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地,獲得多個北京市留學生獎學金項目資助。與英、法、美、德等10多個國家3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合作項目能滿足所有招生本科專業學生赴國外訪學交流的需要,國際交流機會多。全額資助本科“十佳學生”和“十佳提名學生”赴國外訪學交流已成為學校品牌活動,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本科生到歐美高校訪學研修。
人民網:畢業生就業及深造情況如何?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4.4萬余人,80%在北京就業。畢業生主要就業面向石油化工、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燃氣熱力、電力電子、移動通訊、市政環保、銀行商貿、會展等,覆蓋了首都經濟轉型和產業調整的主要領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