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做好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高校答卷

2022年06月19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如何培養出真正卓越的工程師?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能源革命疊加的今天,這是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的重要課題,於我國則更為迫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要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主動答好時代命題,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切實擔負起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的重大時代使命。

回答好“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第一位的要求。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新時代的卓越工程師,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質,正是愛黨報國。

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加劇,我國走上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夠主動肩負起國家使命和時代責任,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能夠推動產業發展、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

於高校而言,培養卓越工程師首要回答的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具體到人才培養實踐中,不僅關注顯在的知識和能力,更注重潛隱的人格和價值,把人才培養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使培養的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僅僅是單向度的技術人才。

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開展工科人才培養實踐的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由原機械部所屬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原電子部所屬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在2008年合並組建,辦學歷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數十年來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有力支撐了我國機械工業、國防軍工、信息產業發展。在2012年年初,學校就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領命先行,通過扎實推進育人環境建設謀篇布局,以信息特色為主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大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創新性地回答了“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性問題。

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靠人才,特別是卓越工程師人才隊伍。如何加速培養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師?這需要高校和企業共同思考、共同解答。

對高校而言,更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效推進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教育部於2010年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8年,教育部又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卓越計劃2.0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工程教育改革,更強調從學科導向轉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

在多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以支撐引領國家戰略為目標,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廣的視野推進自身變革,促進教育和產業、創新的有效鏈接。在頂層設計上明確了特色發展的總體思路,聚焦首都高精尖產業需求,全面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設立了機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新專業,打造具有信息特色的“新工科”專業群,持續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工作,著力解決專業建設中的引領、支撐、融合、脫節問題。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目前學校共有9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証,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証專業數佔可申請數的60%,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涌現出一批行業領軍人物,畢業生薪酬指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高校前40名。

將創新思維貫穿辦學全過程

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而卓越工程師隊伍,則是影響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

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側,高校需要准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供給提出的新需求,勇於將創新思維貫穿於辦學理念、教育教學、大學治理的全過程,改革培養體系,創新培養理念,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向高質量邁進。

培養理念上,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歷史和時代命題。其次要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旗幟鮮明地培養具有學習、創新、跨界和開放能力的人才。

教育教學上,要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實踐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教的中心”向“學的中心”轉移,讓學生真正在學習過程中彰顯獨立性、自主性和選擇性,讓學習的“過程價值”遠大於作為探索結果的“知識價值”。

培養模式上,在引入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同時,以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勇於打破專業學科間的壁壘,推動專業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培養系統創新能力。

治理保障上,堅決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消除扼殺培養創新素質的機制,從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改革人才培養和教師隊伍評價,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以及發展匹配科學的評價系統,營造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

“卓越”意味著要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當下我國已經進入了創新驅動發展階段,有著全球最為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有足夠多的技術應用場景,有著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最好土壤。作為人才培養單位,高校應准確把握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理念,構建起貫穿本碩博培養全鏈條的規范培養體系,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以實際行動做好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高校答卷,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作者:王永生,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長)

(責編:何淼、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