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各題型主要考什麼?專家評析

2022年06月07日17:05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第一大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

2022年北京語文試卷第一大題與整套試卷考查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堅持“立德樹人”“以考育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正面引導教學的積極作用。

本大題的材料指向“古籍保護”話題,兩則材料既有介紹古籍價值的文字,也有介紹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古籍保護的材料﹔涉及了人文領域,也涉及了科技領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從人文、科技方面認識古籍的價值以及做好古籍保護的方式,同時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本大題包含5道小題,分值為18分。其中4道小題為客觀題,1道小題為主觀題。試題遵循素養立意的原則,既考查出學生的核心素養表現,同時也對今后的教學起到導向作用。關照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完成具體任務時所反映出來的核心素養水平。例如,學生在完成第1、3題的任務時,需要基於材料的閱讀,提取信息,理解相關概念,進而完成任務。

因此,日常教學可從情境入手,從文本出發,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篩選、整合、歸納等閱讀能力﹔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概括、比較等思維能力。

關照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特點。例如,第5小題考查學生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提取與整合、歸納與提煉、理解與推斷、說明與闡釋,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因此,日常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社會生活、個人體驗、學科認知等語文學習情境,整體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統籌調配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重點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大題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的文本選擇、考查內容與形式等均保持了穩定,突出育人價值與基礎性考查功能,並重視對教材的呼應,具有良好的教學導向作用。

閱讀文本取材於典范的史傳作品《漢書·賈誼傳》,在對比中強調注重禮義教化的治國之道,並涉及個人成長環境對道德修養的重要影響,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簡潔嚴謹的語言材料也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母語的認識與熱愛,具有鮮明的育人價值。“以禮義治”“以刑罰治”的對比辨析也有助於引導學生增強理性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基礎性主要表現在考查內容的選擇上。第6、7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第8、9題考查文言文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推斷,“之”“而”“道”等是教材中反復出現的常用詞語,“訐”“暴”“審”等關鍵詞語的意思可以通過對具體語境的理解來辨析推斷,這是學生熟悉的文言文閱讀基本方法﹔第10題考查主要段落文本思路與內容的梳理、歸納,對文言閱讀與邏輯思維能力均有一定要求,但也屬於基礎性閱讀能力。

幾道試題均指向文言文閱讀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考查,保証了基礎性考查功能。

可以看出,重視與教材的聯系也是今年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重要特點。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收入了賈誼的文章,學生有親切感﹔“之”“而”等詞語教材中反復出現,學生熟悉。試題重視對教材的呼應與聯系,引導一線教學重視教材的同時靈活運用教材,落實核心素養要求。

第三大題

古詩閱讀同樣保持了測試文本、內容、形式的穩定性,測試材料典范,試題規范平易,並指向文化與審美等核心素養考查。

古詩閱讀文本選擇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詠物詩《病柏》,測試材料具有典范性。全詩以“病柏”為核心意象,通過描寫“柏”之形象、際遇抒寫人之命運、感慨,詠物抒懷,情感深沉。杜甫詩作在教材中多次出現,學生可以調動課內學習積累理解詩人情感,詩后注釋也提示了相關背景等,閱讀難度不大,便於准確考查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也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古詩測試內容與形式也保持了穩定。3道試題從內容理解和鑒賞評價兩個層面,第11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體察,第12題考查詩歌情感、表達手法。

第13題為主觀題,考查詩歌意象及其意蘊,均屬於詩歌鑒賞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把握意象也是教材詩歌單元的核心學習要求,試題要求又具有開放性,學生基於詩歌文本對意象進行合理解讀即可,為學生閱讀詩歌的個性化理解與體驗提供了空間,這也引導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知識和能力的理解和運用,並指導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實踐。

默寫試題測試形式與分值與去年保持一致,雖然考查識記能力,但並非指向靜態記憶,四道小題均設置了情境,前兩小題從審美風格、詩歌內容角度設置理解情境,后兩小題從社會生活、人際交流角度設置應用情境,學生需要基於情境合理、靈活調用積累的詩句。試題有助於引導學生學會借用經典詩文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將優秀傳統經典文化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養分。

2022年起,北京卷高考名著閱讀改為《論語》《紅樓夢》二選一考查。今年選擇了《紅樓夢》作為考查內容,分值由6分增加到10分,加大了考查力度。試題提供《紅樓夢》第一回中涉及《石頭記》等五個書名的文本片段,要求考生解釋不同書名與作品內容的關聯,進而談《紅樓夢》作為書名的合理性。試題看似專業性較強,實際上仍是指向對古代文學經典作品主線情節、核心主旨、主要人物、藝術手法、悲劇意蘊的理解、分析,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選擇其中三個書名進行解說即可。

試題考查指向名著閱讀的基本素養與方法,又具有開放性,保証了區分度,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都有展示個性化閱讀成果的空間。試題同樣體現了聯系教材的導向,教材《紅樓夢》閱讀單元的學習任務提示重視前五回的綱領作用,理解主題、解說書名與主題思想等,這些要求與試題考查方向一致,引導教師關注整本書閱讀的基本途徑與閱讀方法。

第四大題 文學作品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注重考查學生文學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呼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選文平和美好,命題平穩規范,引導性很強。它引導學生關注家鄉,關注生命的成長,關注個體生命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共同成長與發展。選文出自北大著名教授、詩歌評論家謝冕先生之手,內容簡明精當,文字淺近清通,情感深摯明朗,確實是大家手筆,相信考生在考場上閱讀起來,應該不會感到障礙。這一點很好地體現了對疫情下的考生的關懷。

文學類文本閱讀共四道題,命題數量、分值和命題方式與2021年甚至2020年大同小異,差別不大,表明了北京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四道題主要考查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文意理解、內容梳理、重要段落的分析品讀和對結尾句的理解與鑒賞,既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也考查細部品讀鑒賞的能力,這樣的命題既尊重文學閱讀的基本規律,也引導師生關注關鍵能力的訓練,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第五大題

(一)語言基礎運用

2022年語言基礎運用的考查略有變化。一個是由2021年的5分增加到今年的6分,增加的1分加在了主觀題上,這使得主觀題容量加大,但難度也還適中。另一個是選材注重引導考生關注北京大氣變化,關注氣候治理成就,這很有現實意義。材料的幸福感很強,相信考生會很強的認同感。兩道小題一客觀選擇,一主觀修改句子,都重在考查運用,不考死知識,體現導向性,體現語言學習實用的原則,既引導高三復習,也引導整體語文教學。

(二)微寫作

微寫作仍然是三選一,三道題各有側重。第一題側重於議論,由閱讀入手寫啟事,雖然是實用,但強調“閱讀帶來審美愉悅”,既體現思辨性,也呼應審美能力,題目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第二題側重於說明,由核酸檢測的情境生活再現,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注重考查生活設計能力,實用性特征鮮明。第三題側重於抒情,要求以“像一道閃電”為題,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詩,文學性突出,抒情色彩突出,想象的空間十分廣闊。

三道題都注重關聯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寫作,鍛煉自己的言語實踐能力。考查的寫作能力是專項的,或議論,或說明,或抒情。第一題是學校要舉行新社團“悅讀會”,圍繞審美愉悅寫啟事﹔第二題是設計核酸檢測的“兩米線”的標志,相信學生對此有話可說﹔第三題雖然沒有真實的情境,但學生可借助聯想和想象,還原生活中的閃電現象,再賦以情感和內涵,相信也能寫出好作品。

(三)大作文

大作文仍然是二選一,一道寫議論文,一道寫記敘文,與前幾年命題幾乎無異,題目平和穩定,簡潔大方,不故弄玄虛,不裝腔作勢,功能鮮明,既貼近考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又引導考生關注自身的成長。

第一題寫議論文,要求以“學習今說”為題寫作。題目明確簡潔,不在審題上彎彎繞,但內涵豐富深刻,引導性強。首先,它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學習。統編本必修上冊第六單元主題即為“學習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勸學》,《勸學》的開頭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該單元的研習任務中有一道題,即要求學生寫一篇“‘勸學’新說”,命題人正是在此基礎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

其次本題的思辨性很強。命題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對學習的態度時,又注重引導學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來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這對於思考傳統文化新義、思考如何在現代意義上提升對學習的認識,十分有必要。

第三,可能還考慮到題目的論說性,命題人還善意地在命題要求中,提醒學生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准等方面加以探討,既幫助考生打開思路,也體現了對考生的人文關懷。

第二題寫記敘文,要求以“在線”為題,題目很簡單,但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十分大,隻要是與“在線”有關的內容,幾乎都可以寫。題目切進當下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不僅僅是學生的,也是當代大眾生活的,既引導思考當下的學習和生活,也思考如何在特殊狀態下,調整人生的方向。同時,“在線”這個題目也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學生既可以描述在線學習和生活,也可以就此感發開來,寫一寫特殊的“在線”狀態和意義。

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題,一直以來,都追求明確的命題意識,大多以命題作文為主,文體明確,一個議論思辨,一個聯想感悟,不在審題上設置障礙,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關注時代,深入思考,多維思辨,淬煉認知,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真情實感,這個導向是十分良好的。

點評人:

王彤彥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特級教師

何 郁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特級教師 正高級教師

南海濤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特級教師 正高級教師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