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一飯一食識來處 一針一線手中忙

勞動課讓孩子走進廣闊天地

本報記者 尹 婕
2022年06月01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5月28日,安徽一研學科普實踐教育基地裡,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西二中的學生正在學習包粽子。這節勞動課成為他們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魅力的獨特方式。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准(2022年版)》,將勞動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烹飪、農業生產、傳統工藝制作等項目被列入其中。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學校引導學生走進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感受自然,感悟文化。

傳承文化新方式

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熱火朝天地進行著,比賽地點在一幢教學樓前,參賽選手是一群中小學生。炸春卷、汆肉丸、花式擺盤,小廚師們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樣。這是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舉辦的一場名為“‘博菜眾嘗’——不負好食光擂台賽”,共有12所中小學選派代表隊參賽。“豆腐箱寓意‘開箱取寶’,是博山經典的傳統菜式。”一名14歲的參賽學生這樣介紹自己制作的菜肴。

比賽現場,淄博市食文化研討會理事徐傳國結合歷史故事和民俗諺語,向孩子們講解博山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特色:博山菜是魯菜四大派之一,在家常菜上下足功夫,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據了解,博山區將每年5月份固定為青少年勞動實踐月,“博菜眾嘗”是今年的勞動實踐月主題。對此,博山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既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創新實踐,也可以讓孩子在學習勞動烹飪技能的過程中,繼承發揚當地悠久的飲食文化。

如何既能讓孩子願意動手實踐,又能讓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生動有趣?中華傳統美食制作相關課程成為有機融合的途徑。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許多學校開設節日主題相關的國學勞動課。烹飪課上,學生們通過學習制作傳統美食,探尋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了解當地特色傳統飲食文化和中國傳統時令節氣文化。在重慶市兩江新區重光小學的勞動課上,和面、揉面、拌料……學生們親自動手制作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

走進自然大課堂

近日,浙江省衢州高級中學學生種出約1000斤菜籽,這是他們去年11月播下油菜種子的收獲,榨出的菜籽油將被送進學校食堂,由師生共享﹔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進入插秧季,當地一所小學便把農業生產勞動課堂搬進農田,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在田間體驗插秧,學習農耕知識﹔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文昌街道第一小學則將採茶作為學生的勞動課作業,讓學生走進附近茶園採摘茶葉。順應時令播種、養護或收獲,走進大自然,“在庄稼地上勞動課”,農業生產課變得鮮活起來。

“在城裡長大的孩子沒有干過農活,也不知道自己吃的糧食是怎麼來的。”近日,陝西省西安市一位帶著孩子在麥田裡割麥子的家長感慨,這樣的勞動體驗課“很有必要”。站在麥田裡,孩子們和家長模仿著農民割麥的動作,不長時間便累得氣喘吁吁。站在收割完的麥田裡,孩子們和家長一起朗讀白居易的《觀刈麥》,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原來每一粒麥子都來之不易,以后我會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參加勞動的孩子不約而同表達了這樣的想法。

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相關課程,還有一些學校將農場“搬”進校園。近日,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教科院附屬學校的千株向日葵盛放,成為一道美麗風景。該校在學校樓頂建設校園農場,開展農業生產勞動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播種、育苗、移植、澆水、施肥等農業生產勞動。陝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專門開辟種植園,分配給每個年級,由學生們自己耕種管理100多種蔬菜、花卉。親身參與“接地氣”“沾泥土”的農業生產活動,讓學生們真正走進了自然大課堂。

研學旅游新機遇

為應對增設勞動課程這一新變化,許多家長已開始有意識地在家中讓孩子參與勞動,例如做飯、打掃衛生等。“六一”節前,北京市民賈倩嘗試讓四年級的兒子自己做了兩道菜:西紅柿炒雞蛋、糖醋排骨。“從准備食材、洗菜、切菜到炒菜、裝盤,完全由他自己安排。”賈倩說,希望借此機會逐步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和興趣。為了上好秋季開學后的勞動課程,賈倩正在尋找合適的社會實踐活動。

旅游企業也將目光投向勞動課程,並探索將其更好地融入研學、游學等旅游產品中。當前,農耕體驗、美食制作等已是旅游市場上較為成熟的產品。插秧、收麥等是近年來鄉村旅游與研學相融合的典型產品,受到游客歡迎﹔美食制作體驗則成為一些酒店吸引家庭游游客的熱門產品。

端午節臨近,許多旅游機構推出了“端午”主題勞動研學產品。例如,西安一些旅游企業推出的短期、短途研學課程,主要面向中小學生,帶領他們在周邊農村地區體驗傳統農具使用、小麥收割、插秧、蒸花饃、傳統手工制作等﹔廣東中旅推出“從化戶外拓展活動2天游”產品,其中包括帶領孩子在小麥加工廠體驗收割小麥、動手制作餃子等環節。

記者詢問北京一家專門從事兒童戶外研學的機構得知,近期將融合勞動、露營、烹飪等元素,推出“趣味農耕”“親子露營”等特色營地活動以及兒童廚藝相關課程。

(責編:李依環、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